【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的文献。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应用、发展或评价。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9 条
[1] | 王姗姗. 河南省电力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析[D]郑州大学, 2010
.
|
[2] | 王皓. 企业低碳竞争力的研究[D]江南大学, 2010
.
|
[3] | 王超. 基于煤炭生命周期的电煤供应链废气排放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11
.
|
[4] | 张国欣. 光合菌群产氢特性及其秸秆发酵制氢初探[D]东北石油大学, 2011
.
|
[5] | 夏德建. 基于情景分析的发电侧碳排放生命周期计量研究[D]重庆大学, 2010
.
|
[6] | 李智芬. 生命周期评价研究及其在轮胎工业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 2011
.
|
[7] | 申晓敏. 无锡市工业经济增长与工业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江南大学, 2012
.
|
[8] | 张德英. 我国工业部门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5
.
|
[9] | 孟世荣. 集热蓄热墙式太阳能建筑冬季热性能的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6
.
|
[10] | 王雪娜. 我国能源类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6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4 条
[1] | 陶雪飞. 陶瓷企业低碳制造系统模式及评估与建模方法[D]重庆大学, 2010
.
|
[2] | 张亮. 车用燃料煤基二甲醚的生命周期能源消耗、环境排放与经济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07
.
|
[3] | 高峰. 生命周期评价研究及其在中国镁工业中的应用[D]北京工业大学, 2008
.
|
[4] | 芮雪琴.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研究[D]吉林大学, 2008
.
|
[5] | 杨光. 低碳发展模式下中国核电产业及核电经济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0
.
|
[6] | 范英英. 基于碳排放总量控制的低碳经济发展优化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2012
.
|
[7] | 谢园方. 旅游业碳排放测度与碳减排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2
.
|
[8] | 史乐峰. 需求侧管理视角下的电动汽车充放电定价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 2012
.
|
[9] | 张英.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2
.
|
[10] | 姜庆国. 电煤供应链碳排放过程及测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13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6 条
[1] | 刘娜,顾凯平. 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9,(17)
.
|
[2] | 王君章,方恺. 基于来源多样性特征的中国电力碳足迹估算[J]电力学报, 2012,(02)
.
|
[3] | 高子倩,李先柏. 核电的优势及我国发展核电的政策[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10,(03)
.
|
[4] | 谢鸿宇,吴啸,杨木壮,伍超宏,汪武. 广州大学碳排放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
|
[5] | 李保卫,胡泽春,宋永华,方晓松,杨俊. 用户侧电力碳排放强度的评估原则与模型[J]电网技术, 2012,(08)
.
|
[6] | 姜庆国,穆东,王立海,王超. 电煤供应链碳排放的经济测度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
|
[7] | 蔡宇,李保卫,胡泽春,宋永华,赵永林. 燃煤机组碳排放指标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电网技术, 2013,(05)
.
|
[8] | 廖夏伟,谭清良,张雯,马晓明,计军平. 中国发电行业生命周期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及成本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5)
.
|
[9] | 刘瀚洋,陈步金,赵兵. 基于生命周期(LCA)的园林碳排放评价初探[J]中国城市林业, 2013,(06)
.
|
[10] | 曹帅,邹树梁,刘文君,向虹. 我国核电经济性评价研究进展及述评[J]科技和产业, 2014,(02)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 于文赫. 我国煤炭开采行业温室气体减缓技术需求分析[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十二章)[C], 201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