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0 条
[1] 张琪祁. 大型光伏电站接入电网的技术和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 2011 .
[2] 许方圆. 光伏并网系统中的非线性现象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 2011 .
[3] 洪海. 单相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 2011 .
[4] 陶宁波. 一种基于新型MPPT算法的嵌入式太阳能光伏逆变器[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1 .
[5] 林旭成. 小型风力发电系统逆变并网装置的研制[D]华南理工大学, 2011 .
[6] 童尧斌. 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跟踪控制及并网策略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 2011 .
[7] 王天意. 光伏并网发电逆变系统的研究[D]郑州大学, 2011 .
[8] 吴丽红. 太阳能光伏发电及其并网控制技术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2011 .
[9] 张彪. 新型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电路与控制策略研究[D]湘潭大学, 2011 .
[10] 贾芳成. 基于实时仿真器的光伏并网功率调节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 2011 .
[11] 雷蕾. 光伏系统不均匀光照下最大功率点跟踪研究[D]重庆大学, 2011 .
[12] 钟筱怡. 大型并网光伏发电站接入电网技术关键及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11 .
[13] 王盼宝. 基于双核控制器的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
[14] 王佳. 兆瓦级光伏电站并网技术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 2011 .
[15] 陈益哲. 微网中分布式储能系统的建模与控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1 .
[16] 田小禾. 光储混合系统的控制与保护[D]天津大学, 2012 .
[17] 肖雷. 基于单极性开关方式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建模与仿真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 2012 .
[18] 杨志成. 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控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 2011 .
[19] 牛志强. 光伏发电系统中离网逆变器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12 .
[20] 兰征. 微网光伏并网及电能质量控制系统[D]湖南大学, 2011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陈卫民. 基于微电网运行的光伏逆变电源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上海大学, 2011 .
[2] 吴春华. 光伏发电系统逆变技术研究[D]上海大学, 2008 .
[3] 陈宗祥.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08 .
[4] 张文. 数字化光伏并网系统的逆变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3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 条
[1] 杨海柱,金新民. 最大功率跟踪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2004,(02) .
[2] 梁才浩,段献忠. 分布式发电及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1,(12) .
[3] 廖成虎,周跃忠,姚晓峰,王国伟,高春如. 发电厂10kV及以下供电系统接地保护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3,(23) .
[4] 张超,何湘宁. 一种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新型高频逆变器[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5,(19) .
[5] 王建,李兴源,邱晓燕. 含有分布式发电装置的电力系统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5,(24) .
[6] 曹仁贤. 光伏系统的可靠性分析[J]太阳能, 2001,(01) .
[7] 曹仁贤. 光伏发电系统中逆变电源的原理与实现[J]太阳能, 1998,(02)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The Sliding Mode Control Method of Grid-Connected Inverter Applied to Three-Phase Intermittent Power Supply[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 2010 .
[2] 武洪涛,臧海洋. 基于电流滞环控制的两级式光伏并网系统仿真研究[A]2014年十一省(市)金属(冶金)学会冶金安全环保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