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李铭. 固定化粘红酵母细胞制备L-苯丙氨酸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 2008 .
[2] 陈林. 交联壳聚糖—苯丙氨酸树脂的合成表征及应用[D]重庆大学, 2009 .
[3] 周丽娜. L-苯丙氨酸结晶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 2009 .
[4] 张健慧. 膜荚黄芪和大豆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的克隆及在毕赤酵母中的分泌表达[D]浙江大学, 2014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刘金强. 以L-苯丙氨酸为“手性源”合成(S)-吲哚啉-2-甲酸及其衍生物[D]浙江大学, 2010 .
[2] 苏艳. 苯丙氨酸解氨酶菌株的选育及其全长cDNA序列的克隆[D]广西大学, 2008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 条
[1] 陆军,马洪明,范长胜,严维耀,郑兆鑫. PheAB基因在棒状杆菌染色体上的整合[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02) .
[2] 范长胜,杨仁根. 短杆菌变异株FMP92814产苯丙氨酸的研究[J]工业微生物, 1995,(04) .
[3] 黄炜,苏伟清. PAL法生产苯丙氨酸的中试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3) .
[4] 丁学杰,梁亮,钟业彬. DL-苯丙氨酸合成方法的研究[J]精细化工, 1993,(05) .
[5] 商量,范长胜,金瑞良,刘东信,王建刚,尹隽,宋大新. 大肠杆菌tyrR基因剔除及其对苯丙氨酸生物合成的影响[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2003,(08) .
[6] 曾小冰,范长胜,江培翃,陈永青,黄伟达. 外源基因pheA、aroG和tyrB在苯丙氨酸合成途径中的共表达[J]生物工程学报, 2000,(06) .
[7] 雷呈祥,范长胜,黄伟达,沈水源,严维耀,郑兆鑫. 大肠杆菌pheA基因在黄色短杆菌中的克隆与表达[J]生物工程学报, 1996,(S1) .
[8] 刘云,徐琪寿. 代谢工程及其在产苯丙氨酸基因工程菌构建中的应用[J]生物工程进展, 2000,(03) .
[9] 徐虹,欧阳平凯,周卫斌. 大肠杆菌EP8-10转化苯丙酮酸生成L苯丙氨酸的研究[J]微生物学报, 1999,(03) .
[10] 严兆明,冯冬梅,陈耀焕,盛怀禹. DL-苯丙氨酸-1-~(14)C化学合成及酶促拆分[J]有机化学, 1987,(03) .
[11] 陈斌,杨顺楷. 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E4-106生物转化苯丙酮酸生产L-苯丙氨酸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998,(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