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6 条
[1] | 魏合义. 三峡库区森林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分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
[2] | 胡乔利. 冀中南地区农田生物量及碳截获能力时空变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1
.
|
[3] | 陈福军. 近3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时空变化模拟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1
.
|
[4] | 杨东辉. 基于MODIS数据的石羊河上游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变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11
.
|
[5] | 林德生. 三峡库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气候响应[D]华中农业大学, 2011
.
|
[6] | 黄子杰. 基于混合像元分解的三峡库区植被覆盖度及C因子定量估算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1
.
|
[7] | 李学章. 水蚀风蚀交错带人工豆科草地生源要素的水分和密度响应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
|
[8] | 杨佩国. 基于土壤水分分布式动态模型的沙质荒漠化地区生产力估算[D]中国农业大学, 2004
.
|
[9] | 陈正华. 基于CASA和多光谱遥感数据的黑河流域NPP研究[D]兰州大学, 2006
.
|
[10] | 陆玉宝. 兴安落叶松天然林林分结构与生产力特征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6
.
|
[11] | 周振宝. 大兴安岭主要可燃物类型生物量与碳储量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6
.
|
[12] | 熊育久. 湖南省EOS/MODIS植被指数时空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6
.
|
[13] | 申卫博. GIS及景观熵模型在沙化土地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
|
[14] | 王超. 应用BIOME-BGC模型研究典型生态系统的碳、水汽通量[D]南京农业大学, 2006
.
|
[15] | 桂东伟. 塔里木河下游应急输水后的生态响应及生态用水保障研究[D]新疆大学, 2007
.
|
[16] | 王新欣. 天山北坡中段典型草原区地上生物量遥感监测模型的建立[D]新疆农业大学, 2008
.
|
[17] | 徐晓桃. 黄河源区NPP及植被水分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分析[D]兰州大学, 2008
.
|
[18] | 张靖乾. 草地初级生产力的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动态的研究[D]兰州大学, 2008
.
|
[19] | 何红艳. 青藏高原森林生产力格局及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模拟[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8
.
|
[20] | 蒋皋. 我国生态城市战略方向和建设路径研究[D]重庆大学, 2008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3 条
[1] | 杨同辉. 宁波市新农村GIS开发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
|
[2] | 周丽艳. 中国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
[3] | 王凯博. 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植被生态特征及其生产力形成过程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1
.
|
[4] | 王军邦. 中国陆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遥感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 2004
.
|
[5] | 赵敏. 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收支评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 2004
.
|
[6] | 刘华. 秦岭火地塘林区景观格局和主要森林类型碳储量变化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
|
[7] | 谢春华. 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森林景观生态健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5
.
|
[8] | 王臣立. 雷达与光学遥感结合在森林净初级生产力研究中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006
.
|
[9] | 王乾. 川西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辐射传输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2006
.
|
[10] | 韩贵锋. 中国东部地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及其人为因素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
|
[11] | 刘卫国. 新疆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和碳时空变化研究[D]新疆大学, 2007
.
|
[12] | 赵成义. 陆地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及土壤碳循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4
.
|
[13] | 张国斌. 岷江上游森林碳储量特征及动态分析[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8
.
|
[14] | 彭永林. 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政府支撑能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8
.
|
[15] | 李慧. 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NPP和NEP时空模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8
.
|
[16] | 黄从德. 四川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异特征[D]四川农业大学, 2008
.
|
[17] | 玉宝. 晋西人工林基于水分生产函数的密度调控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0
.
|
[18] | 沈中原. 黄土高原流域土壤侵蚀下垫面特征及其对水土流失的作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 2009
.
|
[19] | 侯湖平. 基于遥感的煤矿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的监测与评价[D]中国矿业大学, 2010
.
|
[20] | 张健雄. 煤矿沉陷区地表覆被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 2011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 条
[1] | 周广胜,郑元润,陈四清,罗天祥. 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及其应用[J]林业科学, 1998,(05)
.
|
[2] | 杨冰洁,袁景凤. 1984年我国天气气候特点和北半球主要环流特征[J]气象, 1985,(04)
.
|
[3] | 杨冰洁. 1993年我国天气气候特点[J]气象, 1994,(04)
.
|
[4] | 齐晔. 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途径和机制[J]生态学报, 1999,(04)
.
|
[5] | 刘世荣,郭泉水,王兵. 中国森林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预测研究[J]生态学报, 1998,(05)
.
|
[6] | 郑元润,周广胜,张新时,杨奠安,夏力.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敏感性研究[J]Acta Botanica Sinica, 1997,(09)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