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 条
[1] 于海武. 毛白杨无性系耐盐性比较与转耐盐基因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4 .
[2] 郭海. 毛白杨再生体系建立和rolB基因遗传转化技术[D]北京林业大学, 2004 .
[3] 孙丰波. 毛白杨无性系木材品质性状遗传变异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7 .
[4] 刘欣. 转AhDREB1基因毛白杨的分子鉴定及耐盐性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 2007 .
[5] 孟伟伟. 美洲黑杨亲本选择与杂交试验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07 .
[6] 黄金勇. 美洲黑杨优良亲本选择及子代家系苗期测定[D]南京林业大学, 2010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何承忠. 毛白杨遗传多样性及起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5 .
[2] 张正海. 毛白杨未减数花粉发生及相关分子标记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8 .
[3] 杜庆章. 利用连锁与连锁不平衡联合作图解析毛白杨重要性状的等位遗传变异[D]北京林业大学, 2014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3 条
[1] 于光明,于一苏. 杨树研究的进展[J]安徽林业科技, 1999,(03) .
[2] 王桂芳,高忠,胡喜连. 作物杂种优势及其利用[J]现代农业科技, 2009,(04) .
[3] 林惠斌,朱之悌. 毛白杨杂交育种战略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88,(03) .
[4] 李天权,朱之悌. 白杨派内杂交难易程度及杂交方式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89,(03) .
[5] 朱大保. 毛白杨有性生殖能力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0,(01) .
[6] 康向阳,朱之悌,张志毅. 毛白杨起源的细胞遗传学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9,(06) .
[7] 康向阳,朱之悌,张志毅. 高温诱导白杨2n花粉有效处理时期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0,(03) .
[8] 邢新婷,张志毅. 三倍体毛白杨无性系木材密度遗传变异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0,(06) .
[9] 康向阳,张平冬,高鹏,赵芳. 秋水仙碱诱导白杨三倍体新途径的发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4,(01) .
[10] 李艳华,康向阳. 诱导大孢子染色体加倍选育白杨杂种三倍体[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05) .
[11] 于来,安新民,曹冠琳,陈仲,张志毅. PtAP3不育结构转化毛白杨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0,(05) .
[12] 李彦慧,周怀军,杨敏生,王恭祎. 杨树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3,(S1) .
[13] 梁海永,刘彩霞,刘兴菊,杨敏生. 杨树品种的SSR分析及鉴定[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5,(04) .
[14] 王辉,杨敏生,朱建峰. 利用SSR对杨属部分种及杂种的分析鉴定[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8,(12) .
[15] 秦光华,姜岳忠,乔玉玲,荀守华,董玉峰. 黑杨派杨树杂交F_1子代苗期遗传测定[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1,(04) .
[16] 傅明洋,樊军锋,周永学,高建社. 白杨派树种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 2009,(12) .
[17] 张新叶,黄发新,张亚东. 分子标记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J]湖北林业科技, 2000,(S1) .
[18] 王乌齐,江文清,陈泳和,刘端华,谢冬容. 南系1号的选育及对水稻育种亲本选择的探讨[J]福建稻麦科技, 1999,(04) .
[19] 康向阳. 杨树染色体数目和形态观察[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1996,(01) .
[20] 孙淑红. 从龙粳20的选育探讨常规育种亲本选配问题[J]中国稻米, 201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