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刘秋颖. 柴油机两级涡轮增压系统选型与匹配[D]上海交通大学, 2011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刘博. 柴油机可调二级涡轮增压系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11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8 条
[1] 赵永生,张虹,王绍卿. 车用电辅助涡轮增压技术发展[J]车辆与动力技术, 2010,(02) .
[2] 朱大鑫. 日本小型涡轮增压器的崛起[J]车用发动机, 1991,(04) .
[3] 张然治,任继文. 车用发动机增压技术现状及市场预测[J]车用发动机, 1997,(02) .
[4] 邓康耀,朱义伦,张砾. 涡轮增压柴油机废气再循环系统的发展[J]车用发动机, 2000,(05) .
[5] 张晋东,李洪武. 车用柴油机涡轮增压技术的新发展[J]车用发动机, 2002,(01) .
[6] 施新,马朝臣. 车用涡轮增压器涡轮测功方法的发展[J]车用发动机, 2003,(02) .
[7] 施新,刘荣,鲍捷,唐波. 增压器混流涡轮的设计和试验研究[J]车用发动机, 2008,(02) .
[8] 施新,马朝臣,王延生. 车用涡轮增压器混流式涡轮的发展[J]柴油机, 2000,(06) .
[9] 张晋东. 我国车用增压器产品现状及发展趋势[J]柴油机, 2005,(04) .
[10] 房再勤. 从第五届国际船舶和轮机会议看涡轮增压器的发展[J]柴油机, 1996,(06) .
[11] M·KIMURA,曹德军. 高压比高效率柴油机涡轮增压器的发展[J]国外内燃机车, 1992,(02) .
[12] 程永陆. ABB公司的高压比涡轮增压器开始进入市场[J]国外内燃机车, 1994,(01) .
[13] 张洪义 ,张世沛. 两级串联涡轮增压柴油机匹配的图解法[J]舰船科学技术, 1980,(08) .
[14] 张洪义 ,张世沛. 两级串联涡轮增压四冲程柴油机匹配的解析法[J]舰船科学技术, 1980,(08) .
[15] 王天灵,李骏,吴君华,王占峰. EGR和VNT的匹配对增压柴油机排放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6,(04) .
[16] 王一多,王小钊,黄磊,殷彩玉,张青. 涡轮增压技术及应用前景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 2010,(08) .
[17] 杨龑虓,宋蛰存. 涡轮增压系统的现状和电控趋势[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04,(01) .
[18] 李人宪. 柴油机实现高EGR率方法的计算分析[J]内燃机工程, 2004,(03) .
[19] 魏名山,尹子明,马朝臣. 高速柴油机二级可调增压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法[J]内燃机工程, 2006,(06) .
[20] 魏名山,何永玲,马朝臣. 可调二级增压系统涡轮级热力学分析[J]内燃机工程, 2008,(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