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丁弘叶. 青岛野生种群不同倍性龙须菜AFLP遗传多样性分析以及与性别相关SCAR标记的开发与验证[D]中国海洋大学, 2011 .
[2] 冯荣芳. 海带遗传图谱构建与QTL定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3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李晓丽. 裙带菜、海带多倍体及杂交育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8 .
[2] 姜黎明. 半滑舌鳎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染色体定位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3 .
[3] 杜慧霞. 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转录组分析与遗传图谱构建[D]中国海洋大学, 2013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9 条
[1] 王军辉,崔兴华,张桂华,杜胜利,张显. 利用SSR标记技术构建黄瓜遗传连锁图谱[J]北方园艺, 2010,(22) .
[2] 孙昭宁,刘萍,李健,孟宪红,孔杰,张秀梅. RAPD和SSR两种标记构建的中国对虾遗传连锁图谱[J]动物学研究, 2006,(03) .
[3] 吴为人,李维明,卢浩然. 建立一个重组自交系群体所需的自交代数(英文)[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1997,(02) .
[4] 谢传晓,朱苏文,李培金,程备久,余增亮. 玉米对生性状两个显性基因SCAR分子标记[J]高技术通讯, 2002,(08) .
[5] 戴华军,朱正斌,沈雪林,周建明,何建华. 作物远缘杂交育种的途径及其实质[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0,(01) .
[6] 初建松,刘万顺,张朝阳. 江蓠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的初步研究[J]海洋通报, 1998,(06) .
[7] 邓志峰,纪明侯. 龙须菜和扁江篱多糖的组成及其抗肿瘤效果[J]海洋与湖沼, 1995,(06) .
[8] 李纫芷. 龙须菜藻体匍匐组织的生理特性与功能研究[J]海洋与湖沼, 1999,(01) .
[9] 李文红,姚建亭,王继成,王如才,段德麟. 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选育品系及其野生型的ISSR指纹分析[J]海洋与湖沼, 2005,(03) .
[10] 张善东,宋秀贤,王悠,俞志明. 大型海藻龙须菜与锥状斯氏藻间的营养竞争研究[J]海洋与湖沼, 2005,(06) .
[11] 牛荣丽,范晓,韩丽君,李宪璀. 海藻抗A-549和HL-60肿瘤细胞及抗菌活性研究[J]中国海洋药物, 2003,(04) .
[12] 张永雨,陈美珍,余杰,林元喜. 龙须菜藻胆蛋白抗突变与抗肿瘤作用的研究[J]中国海洋药物, 2005,(03) .
[13] 梅文莉,戴好富,徐军田. 龙须菜的有机酸组成及其细胞毒活性[J]中国海洋药物, 2006,(02) .
[14] 彭定祥. 芋麻自交纯化的选择方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3,(02) .
[15] 张玉山,陈庆全,吴薇,徐才国. 水稻SSR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着丝粒的整合及其偏分离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8,(02) .
[16] 张学成,费修绠. 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981龙须菜及其栽培技术介绍[J]科学养鱼, 2008,(06) .
[17] 姜永新,李人光,李志凌. 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东方2号”杂交海带养殖技术[J]科学养鱼, 2008,(11) .
[18] 匡猛,杨伟华,许红霞,王延琴,周大云,冯新爱,王俊芳. 分子标记技术在棉花品种鉴定上的研究进展[J]棉花学报, 2009,(04) .
[19]Identification of Phase and Sex-related ISSR Markers of Red Alga Gracilaria lemaneiformis[J]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06,(01) .
[20] 徐建荣. 两种江蓠果孢子的融合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199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