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3 条
[1] | 武金翠,吴泽民,洪淑媛,石雷. 不同年龄黄山松蒸腾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7,(02)
.
|
[2] | 马钦彦,蔺琛,韩海荣,陈遐林,曹文强,王治中,王占勤,张葆祥. 山西太岳山核桃楸光合特性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3,(01)
.
|
[3] | 张永强,刘昌明,于沪宁,孙宏勇. 农田冠层与大气水汽通量耦合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2,(03)
.
|
[4] | 王勤学,渡边正孝,欧阳竹,李彦,李英年,赵新全,王克林. 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水热碳通量的监测与研究[J]地理学报, 2004,(01)
.
|
[5] | 马耀明,塚本修,吴晓鸣,玉川一郎,王介民,石川裕彦,胡泽勇,高洪春. 藏北高原草甸下垫面近地层能量输送及微气象特征[J]大气科学, 2000,(05)
.
|
[6] | 李新,小池俊雄,程国栋. 一个基于模拟退火法的陆面数据同化算法[J]地球科学进展, 2003,(04)
.
|
[7] | 温学发,于贵瑞,孙晓敏. 基于涡度相关技术估算植被/大气间净CO_2交换量中的不确定性[J]地球科学进展, 2004,(04)
.
|
[8] | 张正斌.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蒸发蒸腾估算模型的研究进展[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1997,(01)
.
|
[9] | 王介民,刘晓虎,祁永强. 应用涡旋相关方法对戈壁地区湍流输送特征的初步研究[J]高原气象, 1990,(02)
.
|
[10] | 祁永强,王介民,贾立,刘巍,马耀明,任燕霞. 青藏高原五道梁地区湍流输送特征的研究[J]高原气象, 1996,(02)
.
|
[11] | 刘海军,黄冠华,Josef Tanny,Shabtain Cohen. 用涡度相关法测定网室内香蕉树蒸散量[J]农业工程学报, 2008,(09)
.
|
[12] | 谢贤群. 一个改进的计算麦田总蒸发量的能量平衡—空气动力学阻抗模式[J]气象学报, 1988,(01)
.
|
[13] | 张继祥,魏钦平,于强,束怀瑞. 植物光合作用与群体蒸散模拟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4)
.
|
[14] | 张运林,秦伯强. 太湖地区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基本特征及其气候学计算[J]太阳能学报, 2002,(01)
.
|
[15] | 陶汉之. 茶树光合日变化的研究[J]作物学报, 1991,(06)
.
|
[16] | 高聚林,赵涛,王志刚,郭改玲,范磊. 高丹草水分利用效率与叶片生理特性的关系[J]作物学报, 2007,(03)
.
|
[17] | 高志球,卞林根,陆龙骅,丁国安. 水稻不同生长期稻田能量收支、CO_2通量模拟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 2004,(02)
.
|
[18] | 梁春,林植芳,孔国辉. 不同光强下生长的亚热带树苗的光合-光响应特性的比较[J]应用生态学报, 1997,(01)
.
|
[19] | 郭家选,李玉中,梅旭荣. 冬小麦农田尺度瞬态CO_2通量与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6,(03)
.
|
[20] | 林同保,王志强,宋雪雷,曲奕威,孟战赢. 冬小麦农田二氧化碳通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0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