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3 条
[1] | 贺庆棠. 森林对地气系统碳素循环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3,(03)
.
|
[2] | 马钦彦,陈遐林,王娟,蔺琛,康峰峰,曹文强,马志波,李文宇. 华北主要森林类型建群种的含碳率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2,(Z1)
.
|
[3] | 周传艳,周国逸,王春林,王旭. 广东省森林植被恢复下的碳储量动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02)
.
|
[4] | 仝慧杰,冯仲科,罗旭,张彦林. 森林生物量与遥感信息的相关性[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S2)
.
|
[5] | 马钦彦,谢征鸣. 中国油松林储碳量基本估计[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6,(03)
.
|
[6] | 赵海珍,王德艺,张景兰,冯学全. 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的碳汇功能评价[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1,(04)
.
|
[7] | 刘世荣,柴一新,蔡体久,彭长辉. 兴安落叶松人工群落生量物与净初级生产力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1990,(02)
.
|
[8] | 吴家兵,张玉书,关德新. 森林生态系统CO_2通量研究方法与进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3,(06)
.
|
[9] | 徐新良,曹明奎,李克让.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时空动态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 2007,(06)
.
|
[10] | 王绍强,周成虎,李克让,朱松丽,黄方红.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 2000,(05)
.
|
[11] | 李克让,陈育峰,刘世荣,郭泉水,袁嘉祖. 减缓及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林业对策[J]地理学报, 1996,(S1)
.
|
[12] | 王绍强,刘纪远. 土壤碳蓄积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J]地球科学进展, 2002,(04)
.
|
[13] | 光增云. 河南森林植被的碳储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01)
.
|
[14] | 李跃林,胡成志,张云,文锦柱. 几种人工林土壤碳储量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 2004,(04)
.
|
[15] | 潘维俦,李利村,高正衡. 两个不同地域类型杉木林的生物产量和营养元素分布[J]湖南林业科技, 1980,(02)
.
|
[16] | 李克让,王绍强,曹明奎. 中国植被和土壤碳贮量[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01)
.
|
[17] | 刘允芬,宋霞,孙晓敏,温学发,陈永瑞. 千烟洲人工针叶林CO_2通量季节变化及其环境因子的影响[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S2)
.
|
[18] | 潘根兴. 中国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库量研究[J]科技通报, 1999,(05)
.
|
[19] | 冯宗炜,陈楚莹,张家武,王开平,赵吉录,高虹. 湖南会同地区马尾松林生物量的测定[J]林业科学, 1982,(02)
.
|
[20] | 张小全,侯振宏. 森林、造林、再造林和毁林的定义与碳计量问题[J]林业科学, 2003,(0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