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1 条
[1] | 陈晓阳. 典型相关分析在树种地理变异研究中的应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0,(03)
.
|
[2] | 蒋作甫,崔志华. 玉米种子活力的几种测试方法的比较[J]北京农学院学报, 1995,(01)
.
|
[3] | 高蓓,栗柯,李艳丽,魏婷. 陕西夏玉米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6,(03)
.
|
[4] | 王显国,韩建国,陈志红,朱云生,李连述. 新麦草种子成熟过程中活力变化的研究[J]草地学报, 2000,(04)
.
|
[5] | 王荣焕,刘建凤,丁民伟,刘梦星,崔彦宏. 不同遗传类型玉米种子形态结构、发芽特性及相互关系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4,(06)
.
|
[6] | 刘祖贵,陈金平,段爱旺,孟兆江,张寄阳,刘战东. 夏玉米叶片生理特性与生态因子间关系的研究[J]杂粮作物, 2006,(04)
.
|
[7] | 张守润. 玉米种子活力测定及其与田间出苗率的关系初析[J]甘肃农业科技, 1997,(02)
.
|
[8] | 李玉玲,刘华山,台国琴,王德琴,黄绍华. 玉米不同基因型种子发芽及幼苗性状分析[J]华北农学报, 1998,(03)
.
|
[9] | 王绍中,季书勤,刘发魁,张玲,邓克已. 小麦品质生态及品质区划研究——Ⅱ.生态因子与小麦品质的关系[J]河南农业科学, 1995,(11)
.
|
[10] | 王宁,陈富江,曲保瑰. 小麦成熟度与其种子活力关系的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 2000,(04)
.
|
[11] | 刘明久. 人工老化对6个玉米杂交种活力的影响[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 2000,(03)
.
|
[12] | 王继志,田俊德,叶燕萍,陈晓波,李福强,逄树本,臧俊山,吴敬群. 长白落叶松地理变异及其生态气候基础的研究[J]吉林林学院学报, 1993,(02)
.
|
[13] | 刘小林. 种子活力浅析[J]江西农业科技, 2004,(09)
.
|
[14] | 张玉荣,温纪平,周显青. 不同储藏温度下玉米品质变化研究[J]粮食储藏, 2003,(03)
.
|
[15] | 袁重庆. 玉米安全储藏技术探讨[J]粮食科技与经济, 1997,(03)
.
|
[16] | 曹国强. 浅谈玉米的储藏[J]粮食科技与经济, 1997,(S1)
.
|
[17] | 刘昱鑫. 玉米降水与容重的关系[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 2010,(04)
.
|
[18] | 王玉寿,汪顺福,李万才. 应用活力来评价种子质量[J]青海农林科技, 2000,(03)
.
|
[19] | 刘军,黄上志,傅家瑞. 不同活力玉米种子胚萌发过程中蛋白质的变化[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999,(01)
.
|
[20] | 刘宏宇. 种子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种子活力及其测定[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88,(0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