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 条
[1] | 方萍. 浅谈中药四气现代药理学研究[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0,(04)
.
|
[2] | 赵兴连. 论中药四性配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02)
.
|
[3] | 李仪奎. “四气”实质的本质属性问题探讨[J]时珍国药研究, 1993,(03)
.
|
[4] | 穆达浩,车任勇,岳凤先. 从阿托品中药性能的具体分析看西药中药化的途径与方法[J]医学与哲学, 1991,(08)
.
|
[5] | 沈连生. 中药四性的探讨(一)——温热药兴奋机体的机能活动与寒凉药降低机体的机能活动[J]中成药研究, 1981,(02)
.
|
[6] | 王家葵,沈映君. 《神农本草经》药物四气的统计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 1999,(04)
.
|
[7] | 赵毓梅,郑定仙,黄业宇,林卫华,王湛. SD大鼠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脏体比正常参考值范围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2,(02)
.
|
[8] | 骆和生,魏炜佳. 五味与四气关系探讨[J]中药药理与临床, 1989,(02)
.
|
[9] | 谢竹藩,唐子进,马珩. 从尿中儿茶酚胺及cAMP、cGMP的排出量探讨中医寒证、热证的本质[J]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6,(11)
.
|
[10] | 吕士选,岳凤先. 从中医药理论角度探讨利血平的药理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5,(03)
.
|
[11] | 梁茂新. 宋以前《本经》药物四性认识的演变[J]中国药学杂志, 1993,(0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