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 条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0 条
[1] | 刘序,陈美球,陈文波,肖志豪,黄靓. 鄱阳湖地区1985-200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社会经济驱动力研究 Ⅰ·土地利用格局空间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6,(01)
.
|
[2] | 刘慧平,陈志军,温良,潘耀忠. 城市扩展的土地动态监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02)
.
|
[3] | 程连生,赵红英. 北京城市边缘带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01)
.
|
[4] | 术洪磊,毛赞猷. GIS辅助下的基于知识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研究——以土地覆盖/土地利用类型为例[J]测绘学报, 1997,(04)
.
|
[5] | 陈宁强,戴锦芳. 苏南现代化进程中的遥感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以苏、锡、常地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99,(03)
.
|
[6] | 武进,马清亮. 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演化的机制分析[J]城市规划, 1990,(02)
.
|
[7] | 张明. 城市的增长边缘——规划与管理(二等奖)[J]城市规划, 1991,(02)
.
|
[8] | 韩光辉,尹钧科. 北京城市郊区的形成及其变迁[J]城市问题, 1987,(05)
.
|
[9] | 涂人猛. 城市边缘区——它的概念、空间演变机制和发展模式[J]城市问题, 1991,(04)
.
|
[10] | 陈先枢. 城市市场:变化、问题、对策[J]城市问题, 1995,(03)
.
|
[11] | 刘巧芹,刘京会,苏国英. 我国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的问题与对策[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 2003,(03)
.
|
[12] | 王晓栋,崔伟宏. GPS技术在获取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数据中的作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8,(04)
.
|
[13] | 陈佑启,PeterH.Verburg,徐斌.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的空间建模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 2000,(02)
.
|
[14] | 后立胜,蔡运龙.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实质分析与进展评述[J]地理科学进展, 2004,(06)
.
|
[15] | 蔺卿,罗格平,陈曦. LUCC驱动力模型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 2005,(05)
.
|
[16] | 王秀兰,包玉海.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 1999,(01)
.
|
[17] | 崔功豪,武进. 中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发展——以南京等城市为例[J]地理学报, 1990,(04)
.
|
[18] | 王思远,刘纪远,张增祥,周全斌,赵晓丽. 中国土地利用时空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 2001,(06)
.
|
[19] | 朱会义,李秀彬. 关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方法的讨论[J]地理学报, 2003,(05)
.
|
[20] | 李秀彬.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J]地理学报, 1996,(0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