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6 条
[1] | 郑乐娅,吴跃进,吴敬德,童继平. 利用花药培养加速离子束介导转基因水稻后代的纯合速度[J]安徽农业科学, 2001,(01)
.
|
[2] | 张连平,张丽娟. 提高水稻花培综合效益研究[J]北京农业科学, 1999,(04)
.
|
[3] | 季彪俊,陈启锋,黄群策,李维明. 水稻花药培养技术的总结与探讨[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2001,(01)
.
|
[4] | 江树业,陈启锋. 水稻花培一次成苗的研究Ⅰ.一次成苗与多级成苗的比较[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1994,(01)
.
|
[5] | 李维明,陈启锋,潘润森,张轼,祁建民,林光霖,江树业,林荔辉,季彪俊,郑旋. 水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1A的选育[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1998,(02)
.
|
[6] | 金冀生. 水稻花培新品种——花8501[J]福建农业, 1996,(05)
.
|
[7] | 韩光禧,钟秋兰,韦鹏霄. 提高籼稻花药培养愈伤组织诱导频率的研究[J]广西农学院学报, 1982,(01)
.
|
[8] | 韦鹏霄,岑秀芬,陈兆贵,杨骥. 水稻花药培养及育种应用研究[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1999,(01)
.
|
[9] | 黄少白,周燮.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与内源GA_(1+4)和IAA的关系[J]华北农学报, 1994,(03)
.
|
[10] | 彭美媛,曾德洪,李茂扬. 水稻愈伤组织再生植株与外植体关系的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 1994,(06)
.
|
[11] | 尹道川,魏启建,虞秋成,王路. 辐射在水稻花药培养中的效果研究[J]核农学报, 1982,(01)
.
|
[12] | 黄英金,刘宜柏,况慧云,徐正进. 辐照杂合材料结合花药培养技术育成早籼新品种赣早籼56号[J]核农学报, 2005,(02)
.
|
[13] | 钟华鑫
,梁海曼. 药壁对花粉去分化的影响[J]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1,(02)
.
|
[14] | 邹礼平,张端品,林兴华,谢岳峰,李泽炳. 光敏核不育水稻花药培养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5,(05)
.
|
[15] | 朱永生,陈葆棠,张端品. 提高水稻籼粳杂交后代花药培养力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1,(04)
.
|
[16] | 陈英,李良材,朱进,王瑞丰,李淑媛,田文忠,郑世文. 水稻花粉植株的诱导条件及其遗传学表现的研究[J]中国科学, 1974,(01)
.
|
[17] | 朱至清,王敬驹,孙敬三,徐振,朱之垠,尹先初,毕凤云. 通过氮源比较试验建立一种较好的水稻花药培养基[J]中国科学, 1975,(05)
.
|
[18] | 朱立煌,徐吉臣,陈英,凌忠专,陆朝福,徐云碧. 用分子标记定位一个未知的抗稻瘟病基因[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4,(10)
.
|
[19] | 李平,周开达,李仁端,陆朝福,陈英,朱立煌. 利用RFLP标记定位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主效基因与微效基因[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1996,(03)
.
|
[20] | 刘永胜,沈利爽,何平,陆朝福,陈英,刘永胜,孙敬三,王玉忠. 水稻籼粳杂交胚囊败育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1997,(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