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 条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 吕晋. 浅水湖泊浮游植物生长影响因子及修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2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2 条
[1] | 高学庆,任久长,宗志祥,蔡晓明. 铜绿微囊藻营养动力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04)
.
|
[2] | 况琪军,夏宜,庄德辉. 重庆地区酸化水体中的浮游生物[J]重庆环境科学, 1994,(05)
.
|
[3] | 郭怀成,孙延枫. 滇池水体富营养化特征分析及控制对策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 2002,(05)
.
|
[4] | 林毅雄,韩梅. 滇池富营养化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aginosa Kütz)生长因素的研究[J]环境科学进展, 1998,(03)
.
|
[5] | 陈德辉,章宗涉,刘永定,顾林娣,袁峻峰,宋立荣. 微囊藻栅藻资源竞争的动力学过程Ⅰ.光能和磷营养的半饱和参数及其生长率动态[J]环境科学学报, 2000,(03)
.
|
[6] | 李铁,史致丽,李俊,张金良. 营养盐对中肋骨条藻和新月菱形藻部分生化组成和性质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 2000,(03)
.
|
[7] | 王正方,张庆,吕海燕. 温度、盐度、光照强度和pH对海洋原甲藻增长的效应[J]海洋与湖沼, 2001,(01)
.
|
[8] | 刘建国,刘伟,Zvi Cohen,Amos Richmond. 雪藻高密度连续培养中生物量和花生四烯酸的高产率[J]海洋与湖沼, 2002,(05)
.
|
[9] | 蔡履冰. 太湖流域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及防治对策的初步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 2003,(03)
.
|
[10] | 胡明辉,杨逸萍,徐春林,J.P.哈里森. 长江口浮游植物生长的磷酸盐限制[J]海洋学报(中文版), 1989,(04)
.
|
[11] | 王红兵,朱惠刚. 淡水浮游藻类污染及其毒性[J]上海环境科学, 1995,(08)
.
|
[12] | 连民,俞顺章. 蓝绿藻的生态学研究进展[J]上海环境科学, 2001,(03)
.
|
[13] | 陈德辉,章宗涉,陈坚. 藻类批量培养中的比增长率最大值[J]水生生物学报, 1998,(01)
.
|
[14] | 陈德辉,刘永定,袁峻峰,章宗涉,宋立荣,陈坚. 微囊藻和栅藻共培养实验及其竞争参数的计算[J]生态学报, 1999,(06)
.
|
[15] | 许忠能,林小涛,林继辉,谢隆初,黄长江. 营养盐因子对细基江蓠繁枝变种氮、磷吸收速率的影响[J]生态学报, 2002,(03)
.
|
[16] | 郑爱榕,李文权,王宪. 环境因子对高盒形藻细胞内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04)
.
|
[17] | 楼士林,吴连群,何成新,吴巧娟. 一种喜温蓝藻的培养条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06)
.
|
[18] | 杨顶田,陈伟民,江晶,季江,曹文熙. 藻类爆发对太湖梅梁湾水体中NPK含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 2003,(06)
.
|
[19] | 郝赤,R.M.Wilkins,C.Rajenderan. 铜绿微囊藻细胞培养与藻毒素LR提取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 2000,(06)
.
|
[20] | 刘连成. 中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分析[J]灾害学, 1997,(0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