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 高然超. 基于吸附势理论的构造煤甲烷吸附/解吸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 2012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 孙丽娟. 不同煤阶软硬煤的吸附—解吸规律及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6 条
[1] | 郭德勇,韩德馨,王新义. 煤与瓦斯突出的构造物理环境及其应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2,(06)
.
|
[2] | 傅雪海,姜波,秦勇,叶诗忠,章云根,曾庆华. 用测井曲线划分煤体结构和预测煤储层渗透率[J]测井技术, 2003,(02)
.
|
[3] | 聂继红, 孙进步. 瓦斯突出煤的显微结构研究[J]东北煤炭技术, 1996,(06)
.
|
[4] | 琚宜文,姜波,侯泉林,王桂梁,方爱民. 华北南部构造煤纳米级孔隙结构演化特征及作用机理[J]地质学报, 2005,(02)
.
|
[5] | 赵旭生,刘胜. 钻屑瓦斯解吸指标K_1值测定误差的影响因素[J]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2,(02)
.
|
[6] | 聂百胜,王恩元,郭勇义,吴世跃,卫建锋. 煤粒瓦斯扩散的数学物理模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06)
.
|
[7] | 镡志伟,程五一,牛聚粉,张序明,王庆武. 利用钻屑解吸法测定煤层瓦斯压力的应用[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06,(01)
.
|
[8] | 郝吉生,袁崇孚,张子戌. 构造煤及其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作用[J]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6)
.
|
[9] | 琚宜文,姜波,侯泉林,王桂梁. 煤岩结构纳米级变形与变质变形环境的关系[J]科学通报, 2005,(17)
.
|
[10] | 许考,刘明举,刘彦伟. 交变电磁场作用下煤吸附解吸电磁改性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3,(03)
.
|
[11] | 李前贵,康毅力,罗平亚. 煤层甲烷解吸—扩散—渗流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3,(04)
.
|
[12] | 王日存
,王佑安. 钻孔钻屑量测定及其与突出危险性关系[J]煤矿安全, 1983,(09)
.
|
[13] | 渡边伊温
,辛文. 关于煤的瓦斯解吸特征的几点考察[J]煤矿安全, 1985,(04)
.
|
[14] | 杨其銮. 煤屑瓦斯放散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初步探讨[J]煤矿安全, 1986,(04)
.
|
[15] | 杨其銮. 关于煤屑瓦斯放散规律的试验研究[J]煤矿安全, 1987,(02)
.
|
[16] | 唐本东
,邓全封. 用井下实测煤的瓦斯解吸强度确定煤层瓦斯压力和瓦斯含量[J]煤矿安全, 1987,(08)
.
|
[17] | 邵军. K_1指标的实验室研究[J]煤矿安全, 1994,(12)
.
|
[18] | 陶玉梅. 煤钻屑瓦斯解吸指标△h_2的试验室考查与应用[J]煤矿安全, 2004,(08)
.
|
[19] | 石强,潘一山. 煤体内部裂隙和流体通道分析的核磁共振成像方法研究[J]煤矿开采, 2005,(06)
.
|
[20] | 王佑安,杨思敬. 煤和瓦斯突出危险煤层的某些特征[J]煤炭学报, 1980,(0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