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 条
[1] 杨贵. 综放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及预测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 2004 .
[2] 张培森. 采动条件下底板应力场及变形破坏特征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 2005 .
[3] 尹会永. 潘西煤矿煤层底板突水机理及预测预报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 2005 .
[4] 杨同海. 45°煤层水平分段综放开采上覆岩层移动破坏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 2006 .
[5] 李琰庆. 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方法研究及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 2007 .
[6] 赵启峰. 缓倾斜多煤层开采围岩应力场及岩层运移规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 2008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李廷春. 三维裂隙扩展的CT试验及理论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2005 .
[2] 尹增德. 采动覆岩破坏特征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 2007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2 条
[1] 任强,刘伟韬. 覆岩采动裂隙带发育规律的数值模拟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6,(S1) .
[2] 韩玉英. 构造断裂的分形分析[J]地质科技情报, 1992,(03) .
[3] 刘增辉,杨本水.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确定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J]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6,(05) .
[4] 中国生,江文武,徐国元. 底板突水的突变理论预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7,(02) .
[5] 宋建潮,刘大勇,王恩德,刘雪刚. 断层型矿震成因机理及预测方法研究[J]矿业工程, 2007,(03) .
[6] 邹海,桂和荣,陈兆炎. 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途径探讨[J]江苏地质, 1997,(02) .
[7] 陈荣华,白海波,冯梅梅. 综放面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的确定[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06,(02) .
[8] 钟道昌,汤建泉,马庆云. 采场覆岩破坏和运动规律的实验研究[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 1996,(03) .
[9] 张东日,陶连金,李风仪,吕志彬. 拉格朗日元法及其应用软件FLAC[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 1997,(Z1) .
[10] 刘振宇. 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途径探讨[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1,(03) .
[11] 黎良杰,殷有泉. 评价矿井突水危险性的关键层方法[J]力学与实践, 1998,(03) .
[12] 董书宁,虎维岳. 中国煤矿水害基本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J]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7,(05) .
[13] 陈朝阳,王经明,董书宁,姜峰,王清龙,高建中. 焦作矿区突水水源判别模型[J]煤田地质与勘探, 1996,(04) .
[14] 邹海,桂和荣,王桂梁,周庆富. 综放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方法[J]煤田地质与勘探, 1998,(06) .
[15] 江东,王建华,陈佩佩,孙亚军,郑世书. 国家庄井田断裂构造的分形评价[J]煤田地质与勘探, 1999,(02) .
[16] 程金泉.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研究[J]煤炭科技, 2002,(03) .
[17] 马广明,顾培军. 回采工作面顶板突水预报与防治对策[J]煤矿安全, 2001,(03) .
[18] 靳德武. 我国煤层底板突水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煤炭科学技术, 2002,(06) .
[19] 卢鉴章,刘见中. 煤矿灾害防治技术现状与发展[J]煤炭科学技术, 2006,(05) .
[20] 伍永平,杨永刚,解盘石. 尖点突变理论在顶板突水规律研究中的应用[J]煤炭科学技术, 2007,(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