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6 条
[1] | 吴俊民,礼波宁,刘广平,王晓水,吴保国. 混交林中落叶松挥发性物质对水曲柳生长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0,(01)
.
|
[2] | 慕小倩,罗玛霞,段琦梅,周元. 10种菊科植物水提液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 2003,(11)
.
|
[3] | 刘小红,刘西莉,李健强.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4个玉米品种幼苗中丁布含量[J]分析化学, 2004,(12)
.
|
[4] | 谷文祥,段舜山,骆世明. 萜类化合物的生态特性及其对植物的化感作用[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8,(04)
.
|
[5] | 王海华,曾富华,曹赐生,康健. 硝酸镍对水稻抗白叶枯病的诱导作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0,(02)
.
|
[6] | 王勇刚,曾富华,吴志华,罗泽民. 植物诱导抗病与病程相关蛋白[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2)
.
|
[7] | 江贵波,曾任森. 化感物质及其收集方法综述[J]河南农业科学, 2006,(06)
.
|
[8] | 徐建明,朱云林,王伟中,张进成. 外源诱导植物获得抗病性的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 2001,(04)
.
|
[9] | 陈英,柴强. 小麦的根系分泌物及典型分泌物间甲酚的化感作用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 2005,(02)
.
|
[10] | 李洪连,王守正,袁红霞,王振跃,梁金兰. 植物诱导抗病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4,(04)
.
|
[11] | 马忠华,叶钟音. 植物抗病诱导剂—新型杀菌剂的开发动向[J]农药, 1997,(12)
.
|
[12] | 钱振官,沈国辉,柴晓玲,李涛. 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canadensisL.)不同水浸液对作物种子发芽和生长的影响[J]上海农业学报, 2005,(03)
.
|
[13] | 韩丽梅,沈其荣,鞠会艳,阎石,阎飞. 大豆地上部水浸液的化感作用及化感物质的鉴定[J]生态学报, 2002,(09)
.
|
[14] | 陈龙池,汪思龙. 杉木根系分泌物化感作用研究[J]生态学报, 2003,(02)
.
|
[15] | 王大力,祝心如. 豚草的化感作用研究[J]生态学报, 1996,(01)
.
|
[16] | 马瑞霞,刘秀芬,袁光林,孙思恩. 小麦根区微生物分解小麦残体产生的化感物质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J]生态学报, 1996,(06)
.
|
[17] | 王大力. 水稻化感作用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 1998,(03)
.
|
[18] | 马永清,毛仁钊,刘孟雨,刘小京,张玉铭. 小麦秸秆的生化他感效应[J]生态学杂志, 1993,(05)
.
|
[19] | 唐孙勇,牛恒尧,张利明,孙勇如,李文彬. 植物基因工程中化学诱导表达系统研究近况[J]生物工程进展, 2002,(01)
.
|
[20] | 王艳平,汤陵华,张红生,方先文. 杂草对不同水稻品种化感作用的诱导效应[J]生态环境, 2005,(0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