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 何德民. 煤、油页岩热解与共热解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6
.
|
[2] | 肖建生. 褐煤气流—喷动—移动床一体化干燥技术研发[D]大连理工大学, 2012
.
|
[3] | 林琳. 甲烷气氛下褐煤干燥及动力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13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4 条
[1] | 郭树才,罗长齐,张代佳,韩壮, 刘恒韫,康锡志,于兴国,胡贵河. 褐煤固体热载体干馏新技术工业性试验[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995,(01)
.
|
[2] | 邹积琴,王宝和. 碱式碳酸镁纳米花的干燥动力学研究[J]干燥技术与设备, 2008,(04)
.
|
[3] | 王宝和. 干燥动力学研究综述[J]干燥技术与设备, 2009,(02)
.
|
[4] | 王宝和. 相变动力学和热分析动力学在干燥动力学研究中应用的可能性[J]干燥技术与设备, 2009,(03)
.
|
[5] | 王学举,王涛,于才渊. 褐煤资源洁净高效转化中的脱水技术[J]干燥技术与设备, 2010,(05)
.
|
[6] | 伍沅. 干燥技术的进展和应用[J]化学工程, 1995,(03)
.
|
[7] | 高俊荣,陶秀祥,侯彤,万永周. 褐煤干燥脱水技术的研究进展[J]洁净煤技术, 2008,(06)
.
|
[8] | 李士平,周文戈,谢鸿森,赵志丹,刘永刚. 矿物热分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探讨[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1,(03)
.
|
[9] | 王秀兰,穆小玲,王宝和. 温度积分近似式的评析[J]辽宁化工, 2009,(08)
.
|
[10] | 赵学伟. 稻谷薄层干燥及吸湿性研究进展[J]粮食流通技术, 2002,(01)
.
|
[11] | 张力,张岩. 对固体热载体新法干馏工艺的思考[J]煤化工, 1993,(04)
.
|
[12] | 尹立群. 我国褐煤资源及其利用前景[J]煤炭科学技术, 2004,(08)
.
|
[13] | 井汲忠思,葛松山. 关于劣质煤的利用[J]煤炭转化, 1984,(01)
.
|
[14] | 李师仑. 关于我国煤转化研究的几点看法[J]煤炭转化, 1992,(02)
.
|
[15] | 刘相东,杨彬彬. 多孔介质干燥理论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5,(04)
.
|
[16] | 李长友,上出顺一. 小麦干燥机理的研究——干燥过程的理论解析[J]农业工程学报, 1993,(01)
.
|
[17] | 陈丽梅,王瑞梅,闫毅,袁月明,于海业,翟莲. 丸粒化玉米种子薄层干燥的数学模型[J]农业机械学报, 2006,(06)
.
|
[18] | 袁新华. 脉冲气流干燥系统在工业废硫酸液生产一水硫酸锰工艺中的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 2009,(04)
.
|
[19] | 黄国昌. 稀相垂直气力输送——W.C.Yang理论方程式的评述[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 1984,(04)
.
|
[20] | 林玉红,闫亚明,罗登山,李桂贤. 烤烟叶丝微波干燥特性研究[J]烟草科技, 2006,(0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