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 江晓薇. 基于生态恢复的城市滨水开放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 2012
.
|
[2] | 王雪. 以生态修复技术为基础的寒地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营造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12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3 条
[1] | 邓春光,任照阳. 浅谈植物修复技术在三峡库区富营养化修复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7,(05)
.
|
[2] | 胡彦春,魏铮,洪剑明. 低温下几种沉水植物对生活污水深度处理效果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04)
.
|
[3] | 刘淑媛,任久长,由文辉. 利用人工基质无土栽培经济植物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04)
.
|
[4] | 曾宇,秦松. 光合细菌法在水处理中的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0,(06)
.
|
[5] | 田淑媛,王景峰,朗铁柱,杨秀文. 水生维管束植物处理污水及其综合利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0,(06)
.
|
[6] | 张建梅. 植物修复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3,(06)
.
|
[7] | 丁惠君,彭祺,张维昊,吴小刚,周连凤,方涛. 三种湿生植物对微囊藻的化感作用初步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7,(04)
.
|
[8] | 陈水勇,吴振明,俞伟波,吕一锋. 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危害和防治[J]环境科学与技术, 1999,(02)
.
|
[9] | 阮仁良,王云. 淀山湖水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防治研究[J]湖泊科学, 1993,(02)
.
|
[10] | 高光. 伊乐藻、轮叶黑藻净化养鱼污水效果试验[J]湖泊科学, 1996,(02)
.
|
[11] | 邱东茹,吴振斌,刘保元,严国安,周远捷. 武汉东湖水生植被的恢复试验研究[J]湖泊科学, 1997,(02)
.
|
[12] | 濮培民,王国祥,胡春华,胡维平,范成新. 底泥疏浚能控制湖泊富营养化吗?[J]湖泊科学, 2000,(03)
.
|
[13] | 屠清瑛,章永泰,杨贤智. 北京什刹海生态修复试验工程[J]湖泊科学, 2004,(01)
.
|
[14] | 史秀华,梁素娟,杜林根,崔淦荣. 人工浮岛的制作解析及其在湿地中的应用展望[J]广东科技, 2008,(12)
.
|
[15] | 杨敦,周琪. 人工湿地脱氮技术的机理及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 2003,(01)
.
|
[16] | 胡细全,李兆华,王春秀,郑顺芹,任海洋. 复合生态浮岛处理重度富营养化水体的静态试验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
|
[17] | 许航,陈焕壮,熊启权,王宝贞. 水生植物塘脱氮除磷的效能及机理研究[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1999,(04)
.
|
[18] | 丁则平. 日本湿地净化技术人工浮岛介绍[J]海河水利, 2007,(02)
.
|
[19] | 王劼,刘阳,王泽民,胡筱敏. 人工浮岛技术应用前景[J]环境保护科学, 2008,(05)
.
|
[20] | “九五”以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重大成就[J]环境保护, 2000,(1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