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肖利锋. 外来入侵生物-B型烟粉虱对噻虫嗪抗药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4 .
[2] 刁永朝. 外来入侵生物B型烟粉虱对噻虫嗪的代谢抗性分子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09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5 条
[1] 吴正军. 浅谈现代农业中农药的混用[J]现代农业科技, 2007,(06) .
[2] 罗晨,张芝利. 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研究概述[J]北京农业科学, 2000,(S1) .
[3] 宫亚军,路虹. 烟粉虱的危害、生物型及有关生物化学的研究进展[J]北京农业科学, 2000,(S1) .
[4] 阎凤鸣,李大建. 粉虱分类的基本概况和我国常见种的识别[J]北京农业科学, 2000,(S1) .
[5] 胡敦孝. 银叶粉虱(Bemisia argentifolii Bellows & Perring)的发生与防治[J]北京农业科学, 2000,(S1) .
[6] 吴杏霞,胡敦孝. 温室白粉虱、烟粉虱及银叶粉虱的识别[J]北京农业科学, 2000,(S1) .
[7] 罗晨,张君明,石宝才,张帆,张芝利. 北京地区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调查初报[J]北京农业科学, 2000,(S1) .
[8] 丁世民. 值得注意的害虫 烟粉虱[J]北京农业, 2003,(10) .
[9] 宋爱颖,吕新强,孙颖. 九种药剂防治烟粉虱效果比较[J]长江蔬菜, 2003,(12) .
[10] 袁莉民,周福才,杜予洲. 环境扫描电镜在烟粉虱生物型分型鉴定上的应用[J]电子显微学报, 2003,(06) .
[11] 荆英,黄建,马瑞燕,韩巨才. 刀角瓢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小黑瓢虫形态特征的比较[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2003,(02) .
[12] 何玉仙,杨秀娟,翁启勇,黄建,王利华. 福建省烟粉虱生物型鉴定[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2006,(05) .
[13] 卢学松,翁启勇,王长方,杨秀娟,何玉仙. 利用黄色粘虫卡对烟粉虱成虫活动规律的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 2003,(04) .
[14] 包华理. 广东省发现蔬菜新害虫——烟粉虱[J]广东农业科学, 1999,(06) .
[15] 何自福,虞皓. 警惕广东番茄烟粉虱传双生病毒病的发生[J]广东农业科学, 2003,(04) .
[16] 汪清香,杜予州,沈媛,赵御龙,姚江潮,吉琳. 扬州地区园林花卉烟粉虱的发生及药剂防治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 2006,(05) .
[17] 张建文. 烟粉虱的识别与防治[J]甘肃农业科技, 2003,(03) .
[18] 潘云平,臧运政,黄艳萍. 潍坊市烟粉虱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广西植保, 2002,(03) .
[19] 余金咏,蓝超跃,吴伟坚,梁广文. 中华微刺盲蝽对烟粉虱的捕食功能反应[J]湖北农学院学报, 2003,(01) .
[20] 曹昌明,鲁家奎. 烟粉虱的发生与防治[J]湖北植保, 2007,(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