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3 条
[1] | 郑文金. 立法后评估探讨——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后评估研讨会观点综述[J]楚天主人, 2008,(09)
.
|
[2] | 汪全胜. 美国行政立法的成本与效益评估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6)
.
|
[3] | 严存生. 法的合法性问题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2,(03)
.
|
[4] | 何铁军. 系统法学视野下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J]法学杂志, 2008,(04)
.
|
[5] | 刘作翔. 反恐与个人权利保护——以“9·11”后美国反恐法案和措施为例[J]法学, 2004,(03)
.
|
[6] | 胡峻. 行政立法后评估与行政立法责任的归结[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9,(03)
.
|
[7] | 尤乐. 论地方行政立法后评估之对象[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
|
[8] | 邹晓玫. 系统法学研究方法评述[J]惠州学院学报, 2007,(02)
.
|
[9] | 梅黎明. 西方国家的规制影响评价及其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 2009,(03)
.
|
[10] | 刘士国. 类型化与民法解释[J]法学研究, 2006,(06)
.
|
[11] | 李建,张威,王文珍.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立法后评估报告[J]中国劳动, 2007,(05)
.
|
[12] | 谢吉晨. 政府绩效评估的“主体资格”探微[J]理论导刊, 2007,(03)
.
|
[13] | 戴雪梅. 和谐社会与公众参与问题研究[J]求索, 2006,(08)
.
|
[14] | 熊菁华. 地方性法规质量评估制度之实证分析[J]人大研究, 2006,(02)
.
|
[15] | 雷斌. 关于建立立法后评估制度的几点思考[J]人民之声, 2007,(06)
.
|
[16] | 汪全胜. 立法的合法性评估[J]法学论坛, 2008,(02)
.
|
[17] | 丁伟.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立法后评估报告[J]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2006,(02)
.
|
[18] | 赵勇,李敏. 试析公共政策评估主体的多元性[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5,(06)
.
|
[19] | 汪全胜. 立法的合理性评估[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8,(04)
.
|
[20] | 秦惠民. 从首例学位诉讼案看《学位条例》的修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0,(0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