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赵向前. 彩色棉的纤维色素与品质形成机理[D]浙江大学, 2003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詹少华. 天然棕色棉纤维色素合成机理及其SRAP分子标记[D]安徽农业大学, 2007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4 条
[1] 刘勤红,刘任重,王淑艳,张军,王芙蓉,李素英. 我国彩色棉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建议[J]山东农业科学, 2004,(03) .
[2] 江昌俊,余有本. 苯丙氨酸解氨酶的研究进展(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1,(04) .
[3] 杨朝柱,马传喜*,华为,徐川梅. 多酚氧化酶在小麦植株体内的分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2,(04) .
[4] 王立娟. 桔皮总黄酮的提取条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6,(05) .
[5] 詹少华,林毅. 天然彩棉棕色素定量测定方法的建立[J]分子植物育种, 2005,(03) .
[6] 陈俊意,刘娜,梁翰文. 甘蓝型黄籽油菜种皮色素与抗氧化酶的关系[J]广西农业科学, 2006,(06) .
[7] 张雪林. 彩色棉育种新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 1998,(03) .
[8] 詹少华,林毅,蔡永萍,汪曙. 天然棕色棉色素提取、纯化及其UV光谱研究[J]激光生物学报, 2004,(05) .
[9] 陈旭升,狄佳春,刘剑光,许乃银,肖松华. 棉花无腺体性状的遗传及低酚棉产业化前景[J]江西农业学报, 2003,(01) .
[10] 王旭宁,张毓锺,汪若海. 低酚棉和有酚棉对铃病抗性差异的研究[J]棉花学报, 1990,(01) .
[11] 单世华,孙学振,周治国,施培,边栋材. 温度对棉纤维超分子结构的影响[J]棉花学报, 2000,(04) .
[12] 石玉真,杜雄明,刘国强,强爱娣,周忠丽,潘兆娥,孙君灵. 天然有色棉纤维和短绒色泽遗传分析(英文)[J]棉花学报, 2002,(04) .
[13] 杨佑明,徐楚年,周海鹰,贾君镇. 基因型在胚珠继代培养过程中对棉纤维发育的影响[J]棉花学报, 2002,(05) .
[14] 詹少华,林毅,蔡永萍,文汉. 天然棕色棉色素分布规律及色素合成与纤维发育的关系[J]棉花学报, 2006,(03) .
[15] 刘燕,王进友,张祥,王书红,张丽,王永慧,陈德华. 钾营养对高品质棉不同部位棉铃发育及内源激素影响的研究[J]棉花学报, 2006,(04) .
[16] 潘兆娥,杜雄明,孙君灵,周忠丽,庞保印. 遮光对彩色棉的色泽及纤维品质的影响[J]棉花学报, 2006,(05) .
[17] 詹少华,林毅,蔡永萍,李正鹏. 缩合单宁与天然棕色棉纤维色素合成的关系[J]棉花学报, 2007,(03) .
[18] 周可金,裴训武,江厚旺,吴宁,张韪,夏静,李爱青. 不同开花期棉铃干物质积累规律研究[J]棉花学报, 1996,(03) .
[19] 耿军义,王国印,翟学军,李之树,刘存敬,李延增. 陆地棉有色纤维基因遗传及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棉花学报, 1998,(06) .
[20] 何水林,郑金贵,林明,王燕华. 植物芪类次生代谢物的功能、合成调控及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