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96 条
[1] 陈刚,刘素贞. 河南花生高产栽培的播种技术要点[J]安徽农学通报, 2006,(06) .
[2] 王艳芳,吴少辉,王素霞,段国辉,张学品,杨洪强,温红霞. 河南省旱地小麦新品种高产稳产性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 2007,(03) .
[3] 王云玲,张卫国,陈永华. 豫西玉米一年两熟高效种植模式研究初报[J]安徽农学通报, 2007,(06) .
[4] 尹必文,万卫生,蒋欣. 巢湖市秋冬播作物间套主要高效模式[J]安徽农业科学, 2000,(06) .
[5] 杨子光,张灿军,王书子,吴少辉,张学品. 洛旱2号特征特性及选育方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2,(01) .
[6] 杨尚英.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影响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6,(02) .
[7] 陈润玲,赵保献,雷晓兵,梁晓伟,王向阳,李林. 玉米新品种洛玉1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6,(09) .
[8] 王向阳,梁晓伟,陈润玲,雷晓兵,郑和平,于新峰. 杂交玉米洛玉2号的亲本特征特性及繁殖制种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6,(19) .
[9] 张俊平,刘社平,俞凤芳. 北京地区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高产的关键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 2007,(28) .
[10] 谭军,师庆东. 西藏地区40年来气候变化动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8,(01) .
[11] 王胜,鲁俊,吴必文,陈正洪. 安徽省夏季降水变化及其对旱涝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07) .
[12] 刘玉惠,陈平. 花生高效立体种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 2007,(17) .
[13] 王书功,康尔泗,金博文,王新平. 黑河山区草地蒸散发量估算方法研究[J]冰川冻土, 2003,(05) .
[14] 王毅荣,吕世华. 黄土高原降水对气候变暖响应的敏感性研究[J]冰川冻土, 2008,(01) .
[15] 刘德祥,孙兰东,宁惠芳. 甘肃省干热风的气候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冰川冻土, 2008,(01) .
[16] 邵晓梅,许月卿,严昌荣. 黄河流域降水序列变化的小波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4) .
[17] 王钧,蒙吉军. 西南喀斯特地区近45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趋势[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2) .
[18] 赵军. SOYGRO模型在大豆产量预测中的应用[J]大豆科学, 1999,(01) .
[19] 刘素霞,高岭巍,王素阁. 浅析河南夏大豆高产配套栽培的几项技术[J]大豆通报, 2004,(05) .
[20] 田展,徐新良,史军. 气候变化对甘肃定西、安徽合肥小麦生产影响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 2006,(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