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8 条
[1] | 徐六一,高景斌,蔡卫兵,席启俊,户田忠雄. 黄山松外部形态特征变异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4,(05)
.
|
[2] | 徐化成,唐谦. 油松地理变异的初步研究[J]北京林学院学报, 1984,(02)
.
|
[3] | 李悦,张春晓. 油松育种系统遗传多样性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0,(01)
.
|
[4] | 王小平,刘晶岚,王九龄,刘春江. 白皮松种子及球果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8,(03)
.
|
[5] | 卢欣石,何琪. 种群遗传变异及基因多样度分析[J]草业学报, 1999,(03)
.
|
[6] | 张士增,李学文,杨志时. 红皮云杉早期选择的研究[J]东北林学院学报, 1982,(03)
.
|
[7] | 乌弘奇. 东北云杉的地理变异规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1989,(02)
.
|
[8] | 杨传平,杨书文,刘桂丰,吕清友,夏德安,张培杲. 兴安落叶松种源试验研究(Ⅰ)——地理变异的规律与模式[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1990,(04)
.
|
[9] | 杨书文,王秋玉,李俊涛,王会仁,彭宏梅,杨菲. 红皮云杉地理种源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1991,(S2)
.
|
[10] | 王秋玉,杨书文,刘桂丰,吕清友,杨文茂,张凤江. 红皮云杉早期选择的初步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1991,(S2)
.
|
[11] | 王秋玉,杨书文,刘桂丰,刘新田,张维,刘秀芝,张靖. 红皮云杉遗传稳定性的研究及最佳种源选择[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1993,(01)
.
|
[12] | 胡守荣,夏铭,郭长英,陆晓春. 林木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概况[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1,(03)
.
|
[13] | 罗建勋,李晓清,孙鹏,黄晓江,李树全,黄春力,扬毅. 云杉天然群体的表型变异[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3,(01)
.
|
[14] | 王秋玉,吴月亮,蔡宝明,王会仁,刘吉春. 15年生红皮云杉种源的地理变异及种源选择[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1997,(03)
.
|
[15] | 孙允东,王建民,郝小静,韩海霞. AFLP和SSR技术简介及比较[J]山东畜牧兽医, 2002,(02)
.
|
[16] | 陈存及,代全林,谢芳,詹步清,曹永慧. 乳源木莲天然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1,(04)
.
|
[17] | 郑仁华,黄德龙,李金良,杨宗武,施季森. 福建柏优树选择及种实表型变异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 2004,(S1)
.
|
[18] | 刘静,周庆和,孙海伟,邱治霖,王玉文,孙仲序. 新疆野生苹果表型多样性研究[J]果树学报, 2004,(04)
.
|
[19] | 孙雪新,查天山,陶毅. 青海云杉群体同工酶变异的研究[J]甘肃林业科技, 1990,(02)
.
|
[20] | 牛云,马力,李秉新,张虎,雷军,张宏斌. 青海云杉半同胞子代测定择优方法[J]甘肃林业科技, 2002,(0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