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2 条
[1] | 李林.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初报[J]山东农业科学, 1995,(02)
.
|
[2] | 张利辉,邢继红,董金皋. 玉米大斑病菌2号小种毒素的生物测定与组分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1,(01)
.
|
[3] | 赵宏,王省芬,张桂寅,马峙英. 棉花AFLP技术体系的摸索与建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2,(01)
.
|
[4] | 桂秀梅,董金皋,侯晓强. 中国2001年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3,(04)
.
|
[5] | 桂秀梅,张金林,董金皋,安鑫龙. 玉米大斑病菌RAPD分析最佳反应体系的建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5,(01)
.
|
[6] | 李春霞,苏俊,龚士琛,宋锡章,闫淑琴,李国良,扈光辉,王明泉. 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变异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4,(01)
.
|
[7] | 何月秋,HeiLEUNG,RobertS.ZEIGLER,唐文华. 稻瘟病菌变异菌株的AFLP分析[J]菌物系统, 2002,(03)
.
|
[8] | 王化波,王晓鸣,朱振东. 中国大豆疫霉菌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J]菌物系统, 2003,(02)
.
|
[9] | 董金皋,韩建民,张利辉. 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与玉米细胞的膜脂过氧化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 2001,(05)
.
|
[10] | 张小平,陈强,李登煜,LindstrmK. 用AFLP技术研究花生根瘤菌的遗传多样性[J]微生物学报, 1999,(06)
.
|
[11] | 李晓,杨晓蓉,何文凤,杨家秀,杨远明,程萌. 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组成变异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9,(01)
.
|
[12] | 杨继良,王斌. 玉米大斑病抗性遗传的研究进展[J]遗传, 2002,(04)
.
|
[13] | 陈刚. 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 et Suggs]生理小种2号的分布与防治[J]玉米科学, 1993,(01)
.
|
[14] | 白金铠,宋佐衡,陈捷,梁景颐,刘伟成,吕国忠,赵廷昌,周永力. 玉米病害的病菌变异与抗病品种选育[J]玉米科学, 1994,(01)
.
|
[15] | 孙淑琴,温雷蕾,董金皋. 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小种及交配型测定[J]玉米科学, 2005,(04)
.
|
[16] | 吴安国,雪玲,矣莉芸. 云南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研究(Ⅰ)[J]云南农业科技, 1986,(03)
.
|
[17] | 高俊莲,陈文新. 应用AFLP技术对斜茎黄芪根瘤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999,(04)
.
|
[18] | 高卫东,戴法超,朱小阳,武广明,吴仁杰,金晓华.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 1994,(02)
.
|
[19] | 吴纪昌,陈刚,邹桂珍,张铁一,刘春坛,许亚贤.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研究初报[J]植物病理学报, 1983,(02)
.
|
[20] | 张建成,范永山,董金皋. 玉米大斑病菌毒素对玉米叶肉细胞脂氧合酶活性的影响[J]植物病理学报, 2003,(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