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5 条
[1] | 王金华,李睿,邱雁临. 原生质体诱变提高米曲霉产纤维素酶活力的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 2002,(06)
.
|
[2] | 林宇红,邹连华,胡卫国,赵壮志. 风味蘑菇酱的加工工艺[J]湖北植保, 2003,(01)
.
|
[3] | 李学如,贾文祥,刘莉. 复合诱变对米曲霉产曲酸的影响[J]激光生物学报, 2001,(03)
.
|
[4] | 李祥,罗仓学. 纯天然辣味复合酱的研制[J]江苏调味副食品, 2001,(04)
.
|
[5] | 周秀琴. 日本新型调味酱的开发[J]江苏调味副食品, 2004,(05)
.
|
[6] | 蔡俊. 米渣山药营养酱的研制[J]江苏调味副食品, 2005,(04)
.
|
[7] | 邢来君,温廷益,罗会文,候向东,周与良. 米曲霉原生质体的营养互补融合及二倍体的诱发分离[J]真菌学报, 1989,(03)
.
|
[8] | 赵君峰,何佳,李西波,李祝方. 米曲霉沪酿3.042曲酸发酵工艺研究初报[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 2003,(03)
.
|
[9] | 垦拓. 百变大米——甜米酱的制作[J]农村百事通, 2003,(12)
.
|
[10] | 韦公远. 保健调味新品荞麦酱[J]山东食品科技, 2004,(04)
.
|
[11] | 董静,孟宪军,郑艳,牛广财. 复合诱变对米曲霉2336产酸量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5,(09)
.
|
[12] | 蒋中海. 东北速酿大豆酱工艺[J]食品工业科技, 2006,(01)
.
|
[13] | 杨玉华,王子光,刘德海,李新杰,管建生,孙德富,宫建军. 双菌发酵提高酱油产量和质量的生产性研究[J]食品科学, 1999,(10)
.
|
[14] | 张玉涛,许学书,王宏. 不同诱变方法对酱油发酵菌种性能的影响[J]食品科学, 2004,(04)
.
|
[15] | 毋瑾超,胡锡钢,陈全震. 酱油发酵中制曲条件对双菌种制曲的蛋白酶活力和孢子数的影响[J]食品科技, 2003,(07)
.
|
[16] | 贡汉坤,王海鸥. 传统酱类自然发酵的发酵动态分析[J]食品科技, 2003,(09)
.
|
[17] | 贡汉坤,王传荣,孙林超. 传统豆酱人工接种发酵的初步研究[J]食品科技, 2004,(10)
.
|
[18] | 武益. 浅谈我国杂粮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粮油食品科技, 2003,(05)
.
|
[19] | 曾莹,邱雁临. 米蛋白分解菌A·0—6的菌种鉴定及其与米曲霉AS.3.951菌株的比较[J]微生物学杂志, 1996,(03)
.
|
[20] | 赵珊,李业鹏,赵海燕,计融,李玉伟. 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米曲霉发酵液中的曲酸[J]卫生研究, 2003,(0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