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陈卫卫. 耐高温水稻资源高温诱导表达蛋白鉴定与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2] 李海霞. 水稻育性及光合作用温度稳定性相关生理基础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07 .
[3] 罗祎. 高温胁迫对Y两优系列超级杂交稻及其骨干亲本光合生理影响的研究[D]中南大学, 2012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廖江林. 水稻响应灌浆初期高温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 2011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2 条
[1] 马德华,庞金安,霍振荣,李淑菊. 高温对黄瓜幼苗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 2000,(01) .
[2] 马德华,孙其信. 温度逆境对不同品种黄瓜幼苗膜保护系统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 2001,(04) .
[3] 赵世杰,许长成,孟庆伟,邹琦. 田间小麦叶片光合作用的光抑制[J]西北植物学报, 1998,(04) .
[4] 周莉娟,叶陈亮. 高温胁迫对黄瓜幼苗N素及C素代谢的影响[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1999,(03) .
[5] 叶陈亮,柯玉琴,陈伟. 大白菜耐热性的生理研究*Ⅱ.叶片水分和蛋白质代谢与耐热性[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1996,(04) .
[6] 简玉瑜,陈远玲,李静,高丽丽,董春. 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的遗传和表达初步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1,(01) .
[7] 林秀珍,黄秋妹,屠曾平. 广东高产水稻“两叶”诊断调控法研究[J]江苏农业学报, 1990,(S1) .
[8] 屠曾平,蔡惟涓,林秀珍,黄秋妹,刘斌,叶绿杨. 光抑制与水稻生产力[J]江苏农业学报, 1990,(S2) .
[9]高光效育种浅说[J]农业科技通讯, 1978,(01) .
[10] 屠曾平,C. C.Black,A. M. Armitage,H. M. Vines. 完整叶片降低光照强度后的CO_2猝发现象和光呼吸强度的数量关系[J]科学通报, 1986,(10) .
[11] 焦德茂,李霞,黄雪清,迟伟,匡廷云,古森本. 转PEPC基因水稻的光合CO_2同化和叶绿素荧光特性[J]科学通报, 2001,(05) .
[12] 赵秀琴,赵明,陆军,肖俊涛,臧宁,孙传清. 热带远缘杂交水稻高光效后代在温带的光合特性观察[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2,(03) .
[13] 吴刚,崔海瑞,舒庆尧,夏英武,高明尉,Illimar Altosaar. cry1Ab基因在转基因“克螟稻”后代中的遗传稳定性及表达[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0,(03) .
[14] 陈火英,汪隆植,张建华. 萝卜抗热性鉴定技术[J]上海蔬菜, 1992,(03) .
[15] 曹锡清. 脂质过氧化对细胞与机体的作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1986,(02) .
[16] 夏兰芹,王远,郭三堆. 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的表达与稳定性[J]生物技术通报, 2000,(03) .
[17] 华志华,朱雪峰,吴明国,于彦春,赵艳,高振宇,颜美仙,钱前,黄大年. 水稻转基因整合模式中外源基因的遗传规律[J]作物学报, 2003,(01) .
[18] 赵秀琴,赵明,肖俊涛,张文绪,关东明,王美云,陆军,臧宁. 栽野稻远缘杂交高光效后代及其亲本叶片的气孔特性[J]作物学报, 2003,(02) .
[19] 任光俊,陆贤军,高方远,郑家国,吕世华. 作物光合作用的遗传与产量改良[J]西南农业学报, 2004,(01) .
[20] 孙传清,王象坤,吉村淳,岩田伸夫. 普遍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J]遗传学报, 2000,(03)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许聪. 稻叶气孔紊乱分布的原因探讨[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 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