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张文芹. 苦丁冬青苦丁茶多酚类物质抗肥胖作用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11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2 条
[1] 李娟. LI-6200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在茶树上的应用[J]中国茶叶, 1990,(06) .
[2] 束际林. 茶树叶片解剖结构鉴定的原理与技术[J]中国茶叶, 1995,(01) .
[3] 鄢东海,郑文佳,李祥明. 贵州苦丁茶资源的考察[J]中国茶叶, 1997,(01) .
[4] 刘祖生,梁月荣,徐月荣,胡月龄. 浙江苦丁茶资源调查和植物学鉴定[J]茶叶, 1991,(04) .
[5] 陈杖洲. 苦丁茶的开发及其利用[J]中国茶叶加工, 1998,(04) .
[6] 须海荣,董尚胜,骆耀平,童启庆. 茶树种质资源的主要生理特性[J]茶叶科学, 1997,(S1) .
[7] 林金科,詹梓金,赖明志. 铁观音茶树的光合特性[J]茶叶科学, 1999,(01) .
[8] 沈程文,罗军武,魏勇. 苦丁茶应用研究进展综述[J]茶叶通讯, 2000,(03) .
[9] 田燕. 紫外-可见光谱在黄酮类鉴定中的应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02,(03) .
[10] 张育松,陈洪德. 中国苦丁茶[J]福建茶叶, 1998,(04) .
[11] 郭雅玲. 苦丁茶应用研究概述[J]福建茶叶, 1999,(01) .
[12] 杨远庆,朱冬雪,杨胜学. 贵州苦丁茶化学成份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 1996,(03) .
[13] 杨远庆,杨胜学,朱冬雪. 贵州苦丁茶植物学特征及分类鉴定[J]贵州农业科学, 1996,(06) .
[14] 李晓蒙,蔡志蓬,李显奇. 小叶女贞化学成分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 1998,(02) .
[15] 陈辉强,崔宏伟. 苦丁茶中黄酮类化合物(芦丁)的HPLC测定[J]广西轻工业, 2000,(03) .
[16] 郑文佳,李祥明,鄢东海,申东,周富裕. 贵州苦丁茶资源调查与开发研究报告[J]贵州茶叶, 1995,(02) .
[17] 郁建平,万晴姣,张迪清,何珺. 贵州苦丁茶黄酮研究[J]贵州科学, 1998,(04) .
[18] 刘国民. 中国木犀科代茶植物的多样性与开发状况[J]贵州科学, 2003,(Z1) .
[19] 刘刚. 苦丁茶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杂志, 1999,(01) .
[20] 李远志,李鸿武,陈汝筑,简洁莹,周扬波,陈俊昌. 苦丁茶的保健作用与开发[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6,(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