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0 条
[1] 张培江,才宏伟,李焕朝,杨联松,张德泉,白一松,胡兴明,许传万. RAPD分子标记水稻遗传距离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 2000,(06) .
[2] 孟祥祯,王玉珍. 利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预测粳稻杂种优势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2,(02) .
[3] 李荣改,孟祥祯,王玉珍,王振圻,冯瑞光,盂令启. 水稻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杂种产量的关系[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3,(01) .
[4] 张祖新,郑用琏,李建生,刘纪麟. 玉米地方品种同工酶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数量性状的关系[J]湖北农学院学报, 1996,(01) .
[5] 俎桂芹,孙国荣,万青林,朱鹏,肖翊华,刘文芳. 水稻苗期几种酶活性及生理性状与杂种优势的早期预测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 1992,(04) .
[6] 王保仁,常桂菊,胡能书. 湘矮型油菜“三系”及其杂种过氧化物酶同功酶的初步研究[J]湖南农业科技, 1980,(06) .
[7] 安贤惠,陈宝元,傅廷栋,刘后利. 利用RAPD标记研究中国芥菜型油菜遗传多样性[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9,(06) .
[8] 甘莉,王新. 油菜种子贮藏蛋白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9,(06) .
[9] 程宁辉,杨金水,高燕萍,徐明良,钱旻,葛扣麟. 玉米杂种一代与亲本基因表达差异的初步研究[J]科学通报, 1996,(05) .
[10] 席章营,陈彦惠,李玉玲,刘万代. 作物同功酶与杂种优势预测的关系[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6,(04) .
[11] 倪中福,孙其信,吴利民. 普通小麦不同优势杂交种及其亲本之间基因表达差异比较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0,(01) .
[12] 孙其信,黄铁城,倪中福,J.D.Procunier. 小麦杂种优势群研究Ⅰ.利用RAPD标记研究小麦品种间遗传差异[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1996,(02) .
[13] 丁巨波,邹琦,付焕延,张效礼. 作物杂种优势预测及其它性状的生化遗传基础的研究 1.双穗和单穗玉米苗期亚硝酸还原酶的活性[J]山东农学院学报, 1980,(01) .
[14] 吴卫,郑有良,魏育明,周永红,刘登才. 利用RAPD技术分析小麦强优势组合亲本遗传差异[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9,(02) .
[15] 吴卫,郑有良,魏良明,周永红,刘登才,兰秀绵. 利用醇溶蛋白分析小麦强优势组合亲本遗传差异[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9,(02) .
[16] 吴卫,郑有良,魏育明,周永红,刘登才,兰秀锦. 利用谷蛋白分析小麦强优势组合亲本遗传差异[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9,(02) .
[17] 杨福愉,邢菁如,陈文雯,王淑娅,孙鹤雏. 用“匀浆互补法”测试杂种优势的研究(Ⅲ)[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1981,(06) .
[18] 李汝刚,朱莉,伍宁丰,范云六,伍晓明,钱秀珍. 我国芥菜型油菜品种遗传多样性初探[J]生物技术通报, 1997,(05) .
[19] 危文亮,赵应忠. 分子标记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 2000,(02) .
[20] 刘春林,官春云,李木旬. 植物RAPD标记的可靠性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 199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