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 条
[1] 徐淑新. 营养元素的添加对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过程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 2011 .
[2] 郭家文. 云南甘蔗主产区土壤养分状况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
[3] 平立凤. 特定培养条件下草原土壤有机质形成与转化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 2002 .
[4] 李凯. 土壤胡敏素组成及其对不同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响应[D]吉林农业大学, 2006 .
[5] 侯淑艳. 土壤添加有机物料后温度和水分对胡敏素形成转化和结构性质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 2007 .
[6] 唐丽娜. 镉和石油污染条件下土壤腐殖质的数量和结构特征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 2008 .
[7] 毛海芳. 乌梁素海、岱海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特征[D]内蒙古大学, 2009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3 条
[1] 张荣群,刘黎明,张凤荣. 我国土壤退化的机理与持续利用管理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0,(03) .
[2] 沈汉. 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J]北京农业科学, 1988,(06) .
[3] 赵志强,全燮,陈景文,牛军峰,陈硕,薛大明,赵雅芝. 土壤有机质和活性铁组分对γ-666光解动力学的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 2002,(01) .
[4] 张晋京,窦森. 灼烧土中玉米秸秆分解期间胡敏酸、富里酸动态变化的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2,(03) .
[5] 曾希柏. 土壤退化及其恢复重建对策[J]科技导报, 1998,(11) .
[6] 沈宏,曹志洪,徐本生,杨建堂,王文亮,霍晓婷. 施肥对不同农田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J]农村生态环境, 1997,(04) .
[7] 李香兰,宋才炽. 安塞新修黄绵土农地有机质分解及土壤有效态养分变化[J]水土保持研究, 1996,(02) .
[8] 王彦辉,PeterRademacher,HorstFlster. 环境因子对挪威云杉林土壤有机质分解过程中重量和碳的气态损失影响及模型[J]生态学报, 1999,(05) .
[9] 穆琳,张继宏,关连珠. 不同施肥与栽培条件下土壤有机质演变规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1998,(01) .
[10] 田忠孝,曹季江. 有机质改良盐碱土的初步研究[J]土壤肥料, 1993,(01) .
[11] 张崇邦,张忠恒. 东北黑钙土土壤有机质与酶活性动态关系的研究[J]土壤肥料, 2000,(05) .
[12] 徐明岗,于荣,王伯仁. 土壤活性有机质的研究进展[J]土壤肥料, 2000,(06) .
[13] 窦森. 核磁共振波谱在土壤有机质研究中的应用[J]土壤通报, 1988,(05) .
[14] 须湘成,张继宏,汪景宽,唐耀先. 不同有机物料的腐解残留率及其对土壤腐殖质组成和光学性质的影响[J]土壤通报, 1993,(02) .
[15] 李云峰,徐建民,袁可能. 土壤和沉积物胡敏素的研究现状[J]土壤通报, 1999,(01) .
[16] 迟凤琴,宿庆瑞,王鹤桥. 不同有机物料在黑土中的腐解及土壤有机质平衡的研究[J]土壤通报, 1996,(03) .
[17] 盛学斌,赵玉萍. 草场生物量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J]土壤通报, 1997,(06) .
[18] 秦瑞君,陈福兴. 有机质对土壤高活性铝的影响[J]土壤通报, 1998,(03) .
[19] 刘小虎,邹德乙,康笑峰,程艳丽,王洪岩,周崇峻,王绍新. 长期轮作施肥对棕壤腐殖酸动态变化的影响[J]土壤通报, 1999,(02) .
[20] 蔡祖聪,马毅杰. 土壤有机质热性质初步研究[J]土壤学报, 1988,(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