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5 条
[1] 马振国,董金皋,樊慕贞. 芸薹链格孢致病毒素研究Ⅱ——AB-毒素对白菜叶片细胞PAL、POD、SOD活性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2,(04) .
[2] 赵丽坤,廖祥儒,蒋继志. 活性氧与植物系统获得抗病性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2,(S1) .
[3] 王江柱,董金皋,王玉真. 非寄生专化性植物病原真菌毒素致病机制研究现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5,(04) .
[4] 张丽娟,杨庆凯,张彩英.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J]大豆科学, 2002,(03) .
[5] 文芳,苏湘鄂,梅兴国. 红豆杉细胞悬浮培养系统激素优化的研究[J]湖北农学院学报, 2000,(03) .
[6] 叶建仁,黄素红,李传道,程淑婉. 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与抗松针褐斑病的关系[J]林业科学, 1994,(05) .
[7] 徐妙珍,张雅君,李开隆,韦淑英,邢亚娟,赵经周. 山杨抗锈病细胞系的筛选与新种质的培育[J]林业科技, 1998,(06) .
[8] 叶建仁,解春霞,王永银,程淑婉. 松针褐斑病菌致病机制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 1998,(03) .
[9] 赵仕光,朱玮,岳红艳. 杨树溃疡病菌毒素对杨树树皮愈伤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 1998,(03) .
[10] 李传道,朱熙樵,韩政敏,张九能,沈伯葵,张振核,郑维鹏,邹坤明,石峰云. 松针褐斑病调查和病原鉴定[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02) .
[11] 叶建仁,韩政敏,李传道,高善章. 湿地松、火炬松种源抗褐斑病试验和抗病优树选择[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02) .
[12] 叶建仁,周显明,李传道,陆宪辉. 松针过氧化物酶及其对松针褐斑病抗性[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7,(01) .
[13] 叶建仁,祁高富.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的专化性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9,(06) .
[14] 祁高富,杨斌,叶建仁.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研究进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0,(02) .
[15] 祁高富,叶建仁,包宏.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的确定及其基本性质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9,(04) .
[16] 董金皋,韩建民. 植物与病原物互作中的活性氧代谢及其作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0,(05) .
[17] 董金皋,李正平. 寄主选择性植物病原真菌的毒素化学[J]微生物学通报, 1997,(04) .
[18] 董金皋,韩建民,张利辉. 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与玉米细胞的膜脂过氧化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 2001,(05) .
[19] 胡锦江,文建雷,景耀,曹支敏. 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与杨树溃疡病抗性的关系[J]西北林学院学报, 1990,(01) .
[20] 蒋选利,李振岐,康振生. 过氧化物酶与植物抗病性研究进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