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梁晨. 粉防己碱对三阴乳腺癌细胞HCC1937作用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9 条
[1] 林军梅. 补阳还五汤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36例[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97,(05) .
[2] 孙韬,陈信义. 原发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中医证候特征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 2002,(06) .
[3] 吴水生,叶钦勇,林求诚. 中老年男性性激素水平与不同肾虚证型关系研究[J]福建中医药, 2000,(02) .
[4] 方素钦,林炳辉,叶盈,吴圣贤,陈可,林求诚. 中老年人肾虚证与性激素及免疫功能的研究[J]福建中医药, 2002,(02) .
[5] 孙昉宪. 抗肿瘤转移治疗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1996,(04) .
[6] 李松滨,杨丽珍,李宝龙. 调肝汤对肝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黑龙江中医药, 2003,(02) .
[7] 任小巧,蒋士卿,卢跃卿,罗小鹏,郭会卿,苗明三. 肝肾阴虚证与血脂、能量代谢、自由基反应关系探讨[J]河南中医, 1996,(06) .
[8] 彭桂英,顾立刚,王庆国,王济,李瑞生,王秀茜. 肝郁脾虚因素刺激对DEN诱发肝癌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06) .
[9] 顾立刚,郭学志,王庆国. 大鼠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证模型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02) .
[10] 俞亚琴,郭兮钧. “再障”的中医辨证与甲皱微循环关系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 1996,(04) .
[11] 赵益业,刘承才. 肝郁证的免疫学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7,(01) .
[12] 孙鲁. 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防治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 1999,(24) .
[13] 周红,郭亚东,柳影,刘子厚. 中药治疗晚期乳腺癌9例报告[J]实用肿瘤学杂志, 1998,(01) .
[14] 全建峰,吴晓康,孙晓红. 肾阴虚证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G、A、M及补体C_3、C_4相关性研究[J]现代中医药, 2004,(05) .
[15] 肖毅良,杨邵波. 菊藻丸治疗乳癌抗术后转移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1998,(05) .
[16] 孙斐,俞瑾,笪翠娣,黄娅林. 雄激素致不孕大鼠肥胖-无排卵机制及滋肾阴药作用的探讨[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1999,(05) .
[17] 唐波 ,彭志红 ,姜军. 肼苯哒嗪与三苯氧胺协同抗雌激素受体α阴性乳腺癌的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5,(05) .
[18] 唐波,姜军,彭志红. 5氮2脱氧胞苷与三苯氧胺协同抗雌激素受体Α阴性乳腺癌的体外实验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 2005,(23) .
[19] 李贵新,张玲,王芸,郭鸣,毛海婷,崔正言. 淫羊藿甙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1997,(03) .
[20] 吕志平,刘承才. “肝郁”大鼠血浆TXA_2、PGI_2水平与肝微循环变化及逍遥散作用[J]中国微循环, 200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