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 商飞飞. 韭菜中毒死蜱的高残留原因及去除技术研究[D]海南大学, 2012
.
|
[2] | 李苗苗. 几种典型亚热带森林植物对臭氧胁迫的光合生理响应[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4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 贾双双. 番茄砧木对南方根结线虫抗性鉴定及抗性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2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4 条
[1] | 李晓辉,黄京华,王艳,刘青,莫建光. 玉米叶片中次生代谢物丁布含量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1)
.
|
[2] | 魏循,王仲英. 马齿苋总黄酮含量的测定[J]光谱实验室, 2003,(01)
.
|
[3] | 刘晓军,王群. 高湿低温环境中臭氧对冬枣生理生化的影响[J]果树学报, 2004,(04)
.
|
[4] | Changes of main secondary metabolites in leaves of Ginkgo biloba in response to ozone fumigatio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9,(02)
.
|
[5] | 谢绍东,张远航,唐孝炎. 我国城市地区机动车污染现状与趋势[J]环境科学研究, 2000,(04)
.
|
[6] | Respective and interactive effects of doubled CO_2 and O_3 concentration on membrane lipid peroxidation and antioxidative ability of soybean[J]Science in China(Series C:Life Sciences), 2005,(S1)
.
|
[7] | 孔琴心,刘广仁,李桂忱. 近地面臭氧浓度变化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可能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 1999,(01)
.
|
[8] | 曾小冰,范长胜,江培翃,陈永青,黄伟达. 外源基因pheA、aroG和tyrB在苯丙氨酸合成途径中的共表达[J]生物工程学报, 2000,(06)
.
|
[9] | 陈晓亚,刘培. 植物次生代谢的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J]生命科学, 1996,(02)
.
|
[10] | 冯兆忠,王效科,郑启伟,冯宗炜,谢居清,陈展. 油菜叶片气体交换对O_3浓度和熏蒸方式的响应[J]生态学报, 2006,(03)
.
|
[11] | 郭秀林,王睿文. 紫外辐射增加对植物生长及某些生理代谢的影响[J]生物学杂志, 2001,(01)
.
|
[12] | 刘峰,朱永官,王效科. 我国地面臭氧污染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生态环境, 2008,(04)
.
|
[13] | 曹艳萍. 苦荞叶提取物抗氧化性及其协同效应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8)
.
|
[14] | 赵天宏,孙加伟,付宇,赵艺欣,胡莹莹,徐玲,史奕. CO_2和O_3浓度升高对春小麦活性氧代谢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 2009,(0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