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 条
[1] 张韬. 春甘蓝抽薹性状遗传及相关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02 .
[2] 张波. 不结球白菜晚抽薹分子标记及抽薹性遗传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 2007 .
[3] 杨小明. 春甘蓝耐抽薹性鉴定方法的研究[D]西南大学, 2009 .
[4] 班青宇. 利用F_2群体构建不结球白菜遗传连锁图谱及抽薹性QTL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 2009 .
[5] 王阳. 11个萝卜自交系的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 2014 .
[6] 张磊. 白菜抽薹相关性状QTL定位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 2014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3 条
[1] 黄凯美,骆银儿,龚利强,金善根. 品种和播期对越冬甘蓝先期抽薹和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6,(11) .
[2] 赵岫云,徐家炳,张凤兰. 种芽低温结合幼苗夜加光处理对晚抽薹小白菜开花的影响[J]北京农业科学, 1999,(04) .
[3] 王超,张韬,吴世昌. 春甘蓝抽薹特性的研究(Ⅰ)——抽薹鉴定的方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3,(02) .
[4] 蒋欣梅,马红,于锡宏. 青花菜花芽分化前后内源激素含量及酶活性的变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5,(02) .
[5] 奥岩松,李式军,陈广福,程斐. 种子春化与光周期处理对大白菜花芽分化和抽薹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6,(03) .
[6] 惠麦侠,张鲁刚,巩振辉,张明科,侯沛. 春化温度对大白菜花芽分化和抽薹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 2004,(12) .
[7] 卓祖闯,万恩梅,张鲁刚,张明科,惠麦侠. 大白菜抽薹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 2009,(05) .
[8] 乌兰,王超. 结球甘蓝迟抽薹基因RAPD标记转SCAR标记[J]分子植物育种, 2010,(02) .
[9] 张德双,徐小谢,徐家炳. 春化天数对大白菜、小白菜现蕾和开花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 2003,(01) .
[10] 余阳俊,张凤兰,赵岫云,张德双,何娟,张振贤. 光周期与夜间补光光强对芸薹种抽薹开花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 2007,(06) .
[11] 李梅,刘玉梅,方智远,杨丽梅,庄木,张扬勇,孙培田,孙振英. 结球甘蓝自交系抽薹与开花性状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J]华北农学报, 2009,(05) .
[12] 徐泽安. 白菜和芜菁成花过程中多胺水平变化的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 2002,(05) .
[13] 单海艳. 春化处理对大白菜抽薹开花的影响[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0,(04) .
[14] 荣子龙,侯喜林,史公军,肖栋,郝慧楠. 不结球白菜晚抽薹BcFLC1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0,(06) .
[15] 程斐,李式军,奥岩松,陈广福. 大白菜抽薹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9,(01) .
[16] 杜正香,侯瑞贤,李晓峰,朱红芳,朱玉英,侯喜林. 不结球白菜抽薹前后的生理生化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 2011,(01) .
[17] 曹维荣,王超. 甘蓝迟抽薹基因的RAPD标记[J]生物技术通报, 2007,(05) .
[18] 汤青林,王小佳,宋明,张洪,任雪松,牛义. 芥菜和甘蓝启动抽薹的温光诱导体系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12) .
[19] 原玉香,孙日飞,张晓伟,武剑,徐东辉,张慧,和江明,张延国,王晓武. 芸薹种作物抽薹相关基因BrFLC1的CAPS标记[J]园艺学报, 2008,(11) .
[20] 程斐,张蜀宁,孙朝晖,李式军,陈广福. 春大白菜品种选育的形态与生理指标[J]园艺学报, 199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