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 条
[1] 衣申艳. 甘薯茎叶多酚类物质的提取及其基因型差异与环境效应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11 .
[2] 朱昱燕. 不同非生物因子对大久保桃果实采后品质以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D]北京工商大学, 2010 .
[3] 刘丽香. 甘薯叶中多酚提纯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8 .
[4] 王丽. 几种黄酮类化合物清除DPPH自由基微量模型的建立[D]河南大学, 2009 .
[5] 李鑫. 甘薯叶中主要多酚成份及其抗氧化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9 .
[6] 郭晓敏. 桃、李果实采后病害发生特点及其控制措施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 2011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 条
[1] 郭莉. 皮肤衰老的机理和影响因素[J]中国美容医学, 2001,(05) .
[2] 刘仲荣,范红霞,张海龙,孙林潮,刘玉峰,高天文. 皮肤老化的一般特征及发生机制——皮肤老化与化妆品系列讲座一[J]中国美容医学, 2004,(04) .
[3] 涂国荣,张利兴,苏昆,王武尚. 自由基与皮肤衰老的关系及天然抗衰老植物在化妆品中的应用[J]日用化学品科学, 1999,(S1) .
[4] 张侠,马庆一,熊卫东,刘晓. 甘薯叶中抗油脂氧化活性成分的研究[J]食品科学, 2003,(10) .
[5] 刘骏. 结晶紫分光光度法测定Fenton反应产生的羟自由基[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2005,(02) .
[6] 台建祥,华希新,王家万,钮福祥,黄光荣,付勤. 特白一号薯叶制品功能性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J]作物学报, 1998,(02) .
[7] 李小迪. 皮肤老化与抗衰老化妆品[J]香料香精化妆品, 2001,(03) .
[8] 胡立明,高荫榆,陈才水,张文启. 甘薯叶研究进展[J]郑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