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许剑锋. 甘蓝型油菜油分、蛋白质、硫甙和芥酸含量的胚和母体植株QTL定位研究[D]浙江大学, 2014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李玮. 白菜型油菜超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和Solexa序列的整合[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
[2] 田保明. 基于RNAi技术的BnFAE1基因沉默及对甘蓝型油菜芥酸合成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8 条
[1] 刘定富,刘后利. 甘蓝型油菜芥酸基因的等位性和同一性分析[J]湖北农学院学报, 1992,(02) .
[2] 吴江生. 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的遗传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 1989,(07) .
[3] 刘定富,刘后利. 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的三重测交分析[J]作物学报, 1992,(01) .
[4] 王兆木,李艺. 芥菜型油菜芥酸遗传规律初探[J]新疆农业科学, 1989,(04) .
[5] 刘定富,刘后利. 甘蓝型油菜数量性状遗传变异的研究[J]遗传学报, 1987,(01) .
[6] 张大卫,陈正华,张丽华,李文彬. 油菜离体培养与芥酸微量测定相结合的育种新技术 Ⅱ.芥菜型油菜花粉胚状体芥酸含量的变化[J]遗传学报, 1988,(04) .
[7] 刘定富,刘后利. 甘蓝型油菜芥酸和二十碳烯酸含量的基因效应[J]遗传学报, 1990,(02) .
[8] 刘定富,刘后利. 芥菜型油菜芥酸和廿碳烯酸的遗传[J]遗传, 1989,(05) .
[9] 刘兴媛. 我国油菜品种资源的脂肪酸含量[J]中国油料, 1981,(04) .
[10] 戚存扣. 我国油菜品种芥酸含量的变异及其地理分布状况初析[J]中国油料, 1985,(02) .
[11] 李加纳,邱厥. 甘蓝型油菜芥酸及其它脂肪酸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J]中国油料, 1987,(04) .
[12] 潘涛 ,曾凡亚 ,吴书惠 ,赵云. 甘蓝型低芥酸油菜雄性不育两用系的选育与利用研究[J]中国油料, 1988,(03) .
[13] 刘定富. 油菜芥酸含量表型分类的一种方法[J]中国油料, 1989,(01) .
[14] 刘定富,刘后利. 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的双列杂交分析[J]中国油料, 1990,(02) .
[15] 郑跃进,傅廷栋. 低芥酸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性杂种优势的研究[J]中国油料, 1991,(01) .
[16] 傅延栋. 中国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概况[J]作物研究, 1990,(03) .
[17] 张昌持. 甘蓝型油菜“三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J]作物研究, 1990,(03) .
[18] 史华清,龚瑞芳,庄丽莲,李云,吴学英,张淑玺. 芥菜型油菜(B.juncea)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优质强优势杂交油菜的选育[J]作物研究, 199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