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吴丽. 生物源农药和有机磷农药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生理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 2011 .
[2] 白宏乔. 胞外磷酸酶对水体富营养化过程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
[3] 丁飞飞. 沉水植物对水体磷、铁营养盐的吸收及其对铜绿微囊藻的控制效应[D]苏州大学, 2010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谢春生. 碱性磷酸酶在点面污染源磷形态转化中的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 2012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5 条
[1] 刘晓海,段刚,高云涛,杜刚,铁金刚,王伟. Zn~(2+)对滇池藻类生长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6,(07) .
[2] 张婷,宋立荣.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与三种丝状蓝藻间的相互作用[J]湖泊科学, 2006,(02) .
[3] 郭长城,王国祥,喻国华. 天然泥沙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磷的吸附特性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 2006,(09) .
[4] 黄仿,武宝玕. 热胁对球等鞭金藻作用机制的叶绿素荧光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02) .
[5] 江永春,吴群河. 磷的沉积物-水界面反应[J]环境技术, 2003,(S1) .
[6] 王文林,马婷,李强,王国祥. 水生高等植物季相交替群落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效果调查[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6,(01) .
[7] 刘玉生,韩梅,梁占彬,林毅雄. 光照、温度和营养盐对滇池微囊藻生长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 1995,(06) .
[8] 潘纲,张明明,闫海,邹华,陈灏. 黏土絮凝沉降铜绿微囊藻的动力学及其作用机理[J]环境科学, 2003,(05) .
[9] 刘春光,金相灿,孙凌,孙红文,朱琳,于洋,戴树桂,庄源益. 不同氮源和曝气方式对淡水藻类生长的影响[J]环境科学, 2006,(01) .
[10] 潘双叶. 水体中藻类的危害及控制方法[J]黑龙江环境通报, 2006,(01) .
[11] 林昱,唐森铭,陈孝麟,庄栋法,蔡子平. 可溶性铁对某些硅藻赤潮生物增殖的影响[J]海洋通报, 1994,(05) .
[12] 陈慈美,周慈由,郑爱榕,胡海. 中肋骨条藻增殖的环境制约作用——Fe(Ⅲ)与N、Mn、光、温交互作用对藻生化组成的效应[J]海洋通报, 1996,(02) .
[13] 袁征,祁建华,张曼平. 海水中铁的来源形态及其与浮游植物的相互关系[J]海洋湖沼通报, 2003,(04) .
[14] 陆田生,纪明侯. 胶州湾海水中溶解氨基酸的研究[J]海洋与湖沼, 1996,(02) .
[15] 陆田生,纪明侯. 小角刺藻生长过程中溶解游离氨基酸含量在海水中的变化[J]海洋与湖沼, 1997,(03) .
[16] 赵以军,王旭,谢青,程凯,李玉元,吴红艳,赵进,甘小妮. 滇池蓝藻“水华”微囊藻毒素的分离和鉴定[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02) .
[17] 付春平,钟成华,邓春光. 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分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5,(01) .
[18] 秦伯强,杨柳燕,陈非洲,朱广伟,张路,陈宜瑜. 湖泊富营养化发生机制与控制技术及其应用[J]科学通报, 2006,(16) .
[19] 梁英,冯力霞,尹翠玲,曹春晖. 高温胁迫对三角褐指藻和纤细角毛藻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3) .
[20] 滕亚娟. 不同氮源对骨条藻生长的影响[J]水利渔业, 2006,(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