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包岩. 超高产玉米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 2006 .
[2] 梁烜赫. 超高产玉米与普通玉米保护酶活性的比较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 2006 .
[3] 曹洋. 超高产玉米与普通玉米光合作用酶和保护酶活性比较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 2008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 条
[1] 张智猛. 氮水互作对不同类型玉米产量品质形成生理特性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 2002 .
[2] 刘鹏. 不同胚乳类型玉米籽粒品质形成机理及调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3 .
[3] 王启现. 夏玉米氮肥高效利用机制研究及周年氮素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 2004 .
[4] 魏亚萍. 氮肥对夏玉米籽粒库容建成和充实的影响机理[D]中国农业大学, 2004 .
[5] 沈建辉. 氮肥运筹对专用小麦氮素营养和籽粒品质形成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 2003 .
[6] 司贤宗. 冬小麦—夏玉米两熟施氮效应及简化施氮技术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 2013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68 条
[1] 刘毅志,张漱茗,李新政. 氮磷钾化肥对高产夏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1985,(02) .
[2] 郭肖颖,李布青,何传龙,殷雄. 保水缓释肥料在玉米上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6,(15) .
[3] 申林,黄智鸿,孙刚,曹阳,郝满,吴春胜. 超高产玉米与普通玉米叶片生理生化特性变化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 2008,(20) .
[4] 赵宏伟,马凤鸣,李文华. 氮肥施用量对春玉米硝酸还原酶活性及产质量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4,(03) .
[5] 陈洋,赵宏伟. 不同品种春玉米籽粒蔗糖积累规律的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7,(04) .
[6] 张光旭,胡娟,郑元红,高成江. 缓释复肥在玉米上的应用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 2007,(04) .
[7] 罗敏,张盛超. 缓释肥料在玉米上的施用效果初探[J]贵州农业科学, 2007,(05) .
[8] 王红飞,王正辉. 缓/控释肥料的新进展及特性评价[J]广东化工, 2005,(08) .
[9] 叶冰,韩晓日,战秀梅,杨劲峰,付时丰. 不同施肥时期对春玉米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的影响[J]杂粮作物, 2010,(04) .
[10] 孙月轩,姜先梅,张作木,陈昱,鲍继友,张金龙,孙鼎太. 氮肥运筹比例对夏玉米群体质量及其产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 1994,(03) .
[11] 赵贵哲,刘亚青,薛怀清,张斌. 玉米专用高分子缓释肥的制备及肥效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2) .
[12] 张国印,孙世友,王丽英,王志军,赵同科. 氮肥施用量对土壤硝态氮含量和分布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 2003,(04) .
[13] 徐玉鹏,闫旭东,王秀领,王茹芳,张夫道. 掺混型缓释肥料对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 2008,(05) .
[14] 李月华,侯大山,刘强,李向华,李霞,于广军,李辉利,李中建. 收获期对夏玉米千粒重及产量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 2008,(07) .
[15] 程绍义,于翠芳,刘绍棣. 紧凑型玉米株型及生理特性研究[J]华北农学报, 1990,(03) .
[16] 段巍巍,李慧玲,肖凯,李雁鸣. 氮肥对玉米穗位叶光合作用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 2007,(01) .
[17] 李宗新,王庆成,齐世军,刘开昌,刘霞,张彗. 控释肥对玉米高产的应用效应研究进展[J]华北农学报, 2007,(S1) .
[18] 刘小刚,张富仓,杨启良,李志军. 玉米叶绿素、脯氛酸、根系活力对调亏灌溉和氮肥处理的响应[J]华北农学报, 2009,(04) .
[19] 东先旺,刘树堂. 夏玉米超高产群体光合特性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 1999,(02) .
[20] 戴良香,张电学,郝兰春,张吉海. 高产粮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土壤养分限制因子与施肥研究[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