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 条
[1] | 谭冬梅. 阿月浑子性别鉴定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 2002
.
|
[2] | 王宏. 杜仲优良品种(无性系)DNA指纹图谱的构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
|
[3] | 黄翠娟. 梅花F_1作图群体与框架分子连锁图谱的初步构建[D]华中农业大学, 2007
.
|
[4] | 梁丹. 利用AFLP标记进行榧树雌雄株鉴定[D]浙江林学院, 2007
.
|
[5] | 叶生月. 香榧遗传图谱构建和苗期生长相关QTL的定位[D]浙江林学院, 2009
.
|
[6] | 曹牧. 马尾松遗传图谱的初步构建[D]南京林业大学, 2009
.
|
[7] | 李煜. 杜仲有性杂交与遗传作图群体的建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
|
[8] | 任映雪. 菠菜及葎草性别相关SRAP分子标记的克隆与鉴定[D]河南师范大学, 2012
.
|
[9] | 张秀秀. 山东省木瓜种质资源AFLP分析及果用新品种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 2012
.
|
[10] | 常立. 杜仲Fls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 条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51 条
[1] | 朱峰,岳红,祖恩峰,庞维强,李晓银. 新型功能材料杜仲胶的研究与应用[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3)
.
|
[2] | 王林生,宋忠利,李毓珍,马晓玉. 植物数量性状的QTL定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6,(18)
.
|
[3] | 赵云云,田汝,刘捷平. 杜仲雌雄株树皮和叶片中氨基酸及其含量的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1996,(02)
.
|
[4] | 张德强,张志毅,杨凯. AFLP技术在林木遗传改良中的应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0,(06)
.
|
[5] | 张志毅,林善枝,张德强,张谦.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林木遗传改良中的应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2,(Z1)
.
|
[6] | 高鹏,林威,康向阳. 秋水仙碱诱导杜仲花粉染色体加倍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4,(04)
.
|
[7] | 胡晓丽,周春江,岳良松. 三倍体毛白杨无性系的AFLP分子标记鉴定[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02)
.
|
[8] | 范双喜,杜新民. 石刁柏性别表现与同工酶关系Ⅱ.激素对同工酶的效应[J]北京农学院学报, 1995,(02)
.
|
[9] | 张康健. 杜仲降压的药理作用[J]长寿, 2011,(01)
.
|
[10] | RajanKumarMishra,SwatiSen-Mandi. 利用多态性片段长度扩增(AFLP)法对印度大吉岭茶树遗传多样性的研究[J]茶叶科学, 2004,(02)
.
|
[11] | 李柱刚,崔崇士,马荣才,曹鸣庆. 遗传标记在植物上的发展与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1,(04)
.
|
[12] | 袁仕禄,贾卫国,战景仁,王文众. 华中五味子雌雄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性别鉴定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9,(02)
.
|
[13] | 张康健,苏印泉,刘淑明,马西宁. 杜仲优树返幼及快速繁殖方法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 1989,(02)
.
|
[14] | 阮成江,何祯祥,钦佩. 中国植物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 2002,(06)
.
|
[15] | 翟金兰,董娟娥,张博勇,王邈,张康健. 杜仲优系有效成分性状稳定性与增长率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 2003,(02)
.
|
[16] | 陈华,易干军,徐小彪,曾继吾. 猕猴桃AFLP分析体系的建立[J]西北植物学报, 2005,(08)
.
|
[17] | 杨娟,李珊,曹东伟,刘占林,赵桂仿. 金钱槭属植物AFLP反应体系的建立与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 2005,(11)
.
|
[18] | 黄发新,张新叶,黄闰泉,张亚东. 林木遗传图谱中的遗传标记[J]湖北林业科技, 2000,(04)
.
|
[19] | 汪盛,向烨,蔡绍皙,王大成. 用AFM研究杜仲抗真菌蛋白的晶体生长[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3)
.
|
[20] | 陈中海,陈晓静. 雌雄异株果树的性别决定及性别鉴定的研究进展[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2000,(04)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 巩鹏涛,张雪丽,王晓玲,张淑玲,李迪. 植物遗传图谱与分子标记[A]海南生物技术研究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
|
[2] | 张雪丽,张淑玲,巩鹏涛. 植物遗传作图的方法和软件[A]海南生物技术研究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