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汪峰. 农地价值评估及其社会保障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 2001 .
[2] 蔡良彤. 基于主要农资投入的湖南省农地利用碳排放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6 条
[1] 陈遐林. 华北主要森林类型的碳汇功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3 .
[2] 程远. 中国农村环境保护与垃圾处置经济学研究[D]复旦大学, 2004 .
[3] 高云峰. 北京山区森林资源价值评价[D]中国农业大学, 2005 .
[4] 王瑞雪. 耕地非市场价值评估理论方法与实践[D]华中农业大学, 2005 .
[5] 张文菊. 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碳蓄积与碳循环模拟[D]华中农业大学, 2006 .
[6] 温明振. 有机农业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 2006 .
[7] 刘振清. 走向科学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林业发展道路演进[D]中共中央党校, 2007 .
[8] 李宏.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 2006 .
[9] 王书玉.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县域生态经济系统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 2006 .
[10] 郭李萍. 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与土壤碳汇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0 .
[11] 许新桥. 西方近自然林业理论研究及其应用问题探讨[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7 .
[12] 倪志英. 大小兴安岭退化森林湿地过渡带群落恢复与重建途径及模式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7 .
[13] 王炳春. 论中国农地资源安全[D]东北农业大学, 2007 .
[14] 臧俊梅. 农地发展权的创设及其在农地保护中的运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7 .
[15] 许泉. 南方水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保护性耕作增碳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7 .
[16] 袁平. 农业污染及其综合防控的环境经济学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3 条
[1] 周青,黄贤金,濮励杰,李宪文,周峰. 区域农地利用变化强度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以原锡山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06) .
[2] 周勇,张生云,王庆云,李学垣. 武汉市狮子山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肥力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97,(02) .
[3] 杨永兴,黄钖畴. 三江平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沼泽生态农业的开发[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89,(02) .
[4] 龙花楼. 土地利用转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综合研究的新途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01) .
[5] 杨永兴,刘兴土,韩顺正,杨富亿,李秀军. 三江平原沼泽区“稻-苇-鱼”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效益研究[J]地理科学, 1993,(01) .
[6] 黄铁青,张养贞. 可持续发展评价初探[J]地理科学, 2002,(02) .
[7] 史培军,陈晋,潘耀忠.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 2000,(02) .
[8]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延安市羊圈沟流域为例[J]地理学报, 1999,(03) .
[9] 李秀彬. 农地利用变化假说与相关的环境效应命题[J]地球科学进展, 2008,(11) .
[10] 霍雅勤,蔡运龙. 耕地资源价值的评价与重建——以甘肃省会宁县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3,(05) .
[11] 庄贵阳. 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 2005,(03) .
[12] 庄贵阳. 气候变化挑战与中国经济低碳发展[J]国际经济评论, 2007,(05) .
[13] 张玉荣. 现代生态学回顾与展望[J]湖南林业科技, 2003,(04) .
[14] 陈佑启,杨鹏. 国际上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新进展[J]经济地理, 2001,(01) .
[15] 林幼平,张义周,胡绍华. 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J]经济评论, 1997,(06) .
[16] 刘贤奇,王晓红. 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6,(06) .
[17] 陈年红. 我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技术经济, 2000,(03) .
[18] 印红. 共同努力 促进湿地与人类健康发展[J]湿地科学与管理, 2007,(04) .
[19] 李周. 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进展[J]林业经济, 2008,(08) .
[20] 国家林业局应对气候变暖课题组. 高度重视发挥林业 在应对气候变暖中的重大作用[J]绿色中国, 20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