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 范庆忠. 岩石蠕变及其扰动效应试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 2006
.
|
[2] | 张向阳. 采场围岩应力壳力学特征的柱宽效应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 2013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8 条
[1] | 吴立新,王金庄,孟顺利. 煤岩流变模型与地表二次沉陷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 1997,(03)
.
|
[2] | 陈绍杰,郭惟嘉,杨永杰,邹杰. 煤层冲击倾向性试验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7,(02)
.
|
[3] | 侯敬宗. 走向条带煤柱稳定性及条采覆岩运动的初步分析[J]阜新矿业学院学报, 1988,(S1)
.
|
[4] | 高玮. 一种分析条带煤柱稳定性的新思路[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2)
.
|
[5] | 于广明. 地层沉陷中的突变现象及其研究进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1)
.
|
[6] | 郭广礼,邓喀中,谭志祥,李逢春. 深部老采区残余沉降预计方法及其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1)
.
|
[7] | 李东升,李德海,宋常胜. 条带煤柱设计中极限平衡理论的修正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3,(01)
.
|
[8] | 赵国旭,谢和平,马伟民. 宽厚煤柱的稳定性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4,(01)
.
|
[9] | 徐思朋,茅献彪,张东升. 煤柱塑性区的弹粘塑性理论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6,(02)
.
|
[10] | 柴华彬. 条带开采中含弱面的煤柱尺寸设计[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7,(01)
.
|
[11] | 秦四清,王思敬. 煤柱-顶板系统协同作用的脆性失稳与非线性演化机制[J]工程地质学报, 2005,(04)
.
|
[12] | 王旭东,付小敏. 蚀变岩的蠕变特性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 2008,(01)
.
|
[13] | 李薇. 巷式煤层开采煤柱附加应力分布特征[J]河北煤炭, 2007,(03)
.
|
[14] | 赵国堂. 煤柱内应力分布规律及其尺寸确定的研究[J]淮南矿业学院学报, 1992,(Z1)
.
|
[15] | 钱觉时,吴科如. 砼Ⅰ、Ⅱ类断裂及其数值分析[J]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93,(04)
.
|
[16] | 熊化云. 条带煤柱的受力观测与分析[J]江苏煤炭, 1995,(01)
.
|
[17] | 李后保,阎昌金,许家林. 条带开采断层煤柱留设的研究[J]江苏煤炭, 1997,(04)
.
|
[18] | 沈光寒,高金英. 用有限元法研究条带开采的煤柱及围岩应力分布[J]矿山测量, 1981,(01)
.
|
[19] | 邢安仕. 条带开采煤柱稳定性监控初探[J]矿山测量, 1992,(04)
.
|
[20] | 吴立新,王金庄. 煤柱宽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矿山测量, 1997,(01)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 张华兴,徐乃忠,胡炳南,康永华,王明立,刘鸿泉,赵有星,张刚艳,孙洪星,梁京华,王建学,许延春,宋孝平,陈千,谭永强,陈佩佩,刘治国. 矿区采动减沉技术[A]2003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汇编[C], 200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