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 条
[1] | 闫河. 基于遗传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冲击地压预测的研究[D]重庆大学, 2002
.
|
[2] | 胡大江. 煤岩损伤特性及冲击地压的研究[D]重庆大学, 2002
.
|
[3] | 王建国. 武器装备项目风险因子的未确知模糊评判法[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2
.
|
[4] | 张绪言. 大同矿区巷道冲击地压特征及冲击倾向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 2006
.
|
[5] | 雷毅. 冲击危险性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05
.
|
[6] | 刘云涛. 基于未确知性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
|
[7] | 吴春花. 基于未确知测度的房地产投资环境综合评价[D]河北工程大学, 2007
.
|
[8] | 田静. 基于未确知信息的城市燃气管道风险评价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 2008
.
|
[9] | 梁红. 未确知数学在地铁工程施工安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
|
[10] | 王焕新. 基于未确知测度的桥区水域通航安全预评估[D]大连海事大学, 2010
.
|
[11] | 陈慧敏. 造船厂接单风险综合评价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 2013
.
|
[12] | 熊辉. 金沙江奔子栏水源地库区滑坡危险性及危害性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 2014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4 条
[1] | 唐建新. 矿井非典型动力现象及评价方法[D]重庆大学, 2004
.
|
[2] | 万玉成. 基于未确知性的预测与决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 2004
.
|
[3] | 潘一山. 冲击地压发生和破坏过程研究[D]清华大学, 1999
.
|
[4] | 胡允栋. 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油气储量分类与评估方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
|
[5] | 刘晓斐. 冲击地压电磁辐射前兆信息的时间序列数据挖掘及群体识别体系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 2008
.
|
[6] | 陆菜平. 组合煤岩的强度弱化减冲原理及其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 2008
.
|
[7] | 陈国祥. 最大水平应力对冲击矿压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 2009
.
|
[8] | 朱增青. 区间和未确知参数结构(机构)分析方法研究及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
.
|
[9] | 彭皓玥. 自然资源约束下的我国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 2009
.
|
[10] | 张洪杰. 煤矿安全风险综合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 2010
.
|
[11] | 宋大钊. 冲击地压演化过程及能量耗散特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 2012
.
|
[12] | 兰天伟. 大台井冲击地压动力条件分析与防治技术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2
.
|
[13] | 王文婕. 煤层冲击倾向性对冲击地压的影响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
.
|
[14] | 张宝强. 企业集团财务协同治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13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3 条
[1] | 李玉,黄梅,廖国华,张连城,关杰. 冲击地压发生前微震活动时空变化的分形特征[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1995,(01)
.
|
[2] | 徐泽水,达庆利. 一种组合加权几何平均算子及其应用[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3)
.
|
[3] | 王恩元,何学秋. 煤岩变形破裂电磁辐射的实验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 2000,(01)
.
|
[4] | 牟宗龙,窦林名,王绪胜,王占成,郑玉友. 工作面终采线附近冲击矿压综合防治技术[J]矿业安全与环保, 2010,(01)
.
|
[5] | 金立平,鲜学福. 煤层冲击倾向性试验研究及模糊综合评判[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06)
.
|
[6] | 周晓军,鲜学福. 煤矿冲击地压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的进展[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01)
.
|
[7] | 潘一山,章梦涛. 用突变理论分析冲击地压发生的物理过程[J]阜新矿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01)
.
|
[8] | 李成全,李忠华,潘一山. 高压旋转水射流防治煤矿冲击地压实验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3,(06)
.
|
[9] | 韩军,张宏伟,刘志伟. 矿区岩体应力状态研究及其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7,(05)
.
|
[10] | 任全,李为民. 最小偏差的指标赋权方法研究与应用[J]系统工程, 2003,(02)
.
|
[11] | 王靖,张金锁. 综合评价中确定权重向量的几种方法比较[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1,(02)
.
|
[12] | 王光远. 未确知信息及其数学处理[J]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90,(04)
.
|
[13] | 张跃,王时标,陈树勋,王光远. 未确知测度和信比测度[J]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91,(02)
.
|
[14] | 郭奇,李亚. 未确知测度模型在湖泊水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 2001,(04)
.
|
[15] | 刘开第,庞彦军,姚立根,李亚.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的未确知测度模型[J]环境科学, 2000,(03)
.
|
[16] | 吴和琴,王庭英,马宏志. 盲数的四则运算[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1998,(03)
.
|
[17] | 吴春花,李巨文,池建刚,焦利军. 基于熵权理想点的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
.
|
[18] | 邓聚龙. 灰色控制系统[J]华中工学院学报, 1982,(03)
.
|
[19] | 王清印,崔援民,任彪. 不确定信息的产生根源与泛灰集合基础[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2000,(04)
.
|
[20] | 吴立新,王金庄. 煤岩受压红外热象与辐射温度特征实验[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0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