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 条
[1] 许可双. 交通可达性视角下山东省区域空间重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3 .
[2] 王蕊. 图们江地区城镇发展能力及其空间结构研究[D]延边大学, 2013 .
[3] 任杰珊. 基于可达性的京津冀地区空间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3 .
[4] 徐明珠. 基于用地现状图的城市空间格局要素提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4 .
[5] 刘辰. 江苏省星级酒店空间布局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 2014 .
[6] 吕晓芬. 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与城市功能格局的时空耦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4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李志刚. 空间信息技术在矿区可持续开发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 2012 .
[2] 王丽娟.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公平研究[D]重庆大学, 2014 .
[3] 余长坤. 交通运输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机理和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 2015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9 条
[1] 陈彦光. 空间相互作用模型的形式、量纲和局域性问题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
[2] 唐小波. 西方空间相互作用模型评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1994,(02) .
[3] 宁越敏. 中外城市群发展趋势及对区域的引领作用[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1) .
[4] 张晓明,张成. 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初步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06) .
[5] 吴威,曹有挥,曹卫东,徐建,王玥. 区域高速公路网络构建对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以安徽沿江地区为实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06) .
[6] 钟业喜,陆玉麒. 城市影响区格局分析的定量方法——以江西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05) .
[7] 尹虹潘. 对城市吸引区范围界定的理论分析[J]财经研究, 2005,(11) .
[8] 严国芬. 对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分析[J]城市规划, 1988,(01) .
[9] 姚士谋,朱英明,陈振光. 信息环境下城市群区的发展[J]城市规划, 2001,(08) .
[10] 张立. 198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城市化差异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城市规划, 2010,(05) .
[11] 罗铭,陈艳艳. 北京市商业区可达性研究[J]城市交通, 2008,(03) .
[12] 周一星.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方法及问题[J]城市问题, 1986,(01) .
[13] 姚士谋. 我国城市群的特征、类型与空间布局[J]城市问题, 1992,(01) .
[14] 朱英明. 我国城市群区域联系发展趋势[J]城市问题, 2001,(06) .
[15] 叶裕民. 社会保障制度与城市化[J]城市问题, 2001,(06) .
[16] 俞德鹏. 户籍制度与城市化[J]城市问题, 1994,(01) .
[17] 许学强,周春山. 论珠江三角洲大都会区的形成[J]城市问题, 1994,(03) .
[18] 朱英明,姚士谋. 我国城市群发展方针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 1999,(05) .
[19] 石忆邵. 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城市规划汇刊, 2001,(03) .
[20] 朱英明. 我国城市群地域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 200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