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江汶乡. 近场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校正处理方法[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0 .
[2] 边冠博. 汶川地震的主余震统计特性及其对结构反应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 2012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刘启方. 基于运动学和动力学震源模型的近断层地震动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05 .
[2] 张勇. 震源破裂过程反演方法研究[D]北京大学, 2008 .
[3] 胡进军. 近断层地震动方向性效应及超剪切破裂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09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2 条
[1] 熊立红,杜修力,陆鸣,李立云,温增平,李鸿晶,刘爱文. 5.12汶川地震中多层房屋典型震害规律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8,(11) .
[2] 蔡学林,曹家敏,朱介寿,程先琼. 龙门山岩石圈地壳三维结构及汶川大地震成因浅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
[3] 宋鸿彪. 龙门山造山带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解释[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4,(02) .
[4] 许才军,刘洋,温扬茂. 利用GPS资料反演汶川Mw 7.9级地震滑动分布[J]测绘学报, 2009,(03) .
[5] 李勇,孙爱珍. 龙门山造山带构造地层学研究[J]地层学杂志, 2000,(03) .
[6] 刘启方,丁海平,袁一凡,金星,黄勇. 三维地震断层动力破裂的显式并行有限元解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3,(04) .
[7] 丁海平,刘启方,黄勇,金星. 三维地震动场数值模拟并行计算系统[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4,(02) .
[8] 郭子雄,刘阳,杨勇. 结构震害指数研究评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4,(05) .
[9] 郝敏,谢礼立,李伟. 从集集地震看建筑物震害与地震动参数的关系[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5,(06) .
[10] 张敏政. 汶川地震中都江堰市的房屋震害[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8,(03) .
[11] 袁一凡. 四川汶川8.0级地震损失评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8,(05) .
[12] 王东升,郭迅,孙治国,孟庆利,于德海,李晓莉. 汶川大地震公路桥梁震害初步调查[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9,(03) .
[13] 于海英,江汶乡,解全才,杨永强,程翔,杨剑. 近场数字强震仪记录误差分析与零线校正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9,(06) .
[14] 孙景江,唐玉红,孙忠贤,郑超,石宏彬,林淋. 汶川地震Ⅷ度和Ⅶ度区城市房屋震害及若干典型震害讨论[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9,(06) .
[15] 李启成,景立平. 经验格林函数方法的理论探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0,(03) .
[16] 张建毅,薄景山,李平,李巨文. 玉树地震地表破裂对建筑物影响的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0,(06) .
[17] 任俊杰,张世民. 汶川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8,(06) .
[18] 张创军,牛安福. 汶川8.0级地震前后陕西地区地倾斜特征迁移分析[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9,(S1) .
[19] 赵斌,吕品姬,陈志遥,李正媛,谭凯. 汶川Ms8.0地震同震倾斜应变变化分析[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0,(03) .
[20] 谢毓寿. 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J]地球物理学报, 195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