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刘涛. 宁南山区不同退耕模式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 条
[1] 吕玉华. 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牧系统耦合及相悖的机理及效应[D]中国农业大学, 2003 .
[2] 张秋良. 退耕还林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3 .
[3] 何绍福. 农业耦合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5 .
[4] 袁榴艳. 新疆生态经济区功能定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
[5] 王志杰. 延河流域植被与侵蚀产沙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4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5 条
[1] 秦伟,朱清科,赖亚飞.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价值评估与补偿——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8,(05) .
[2] 申金山,宋建民,关柯. 城市基础设施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方法与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0,(05) .
[3] 方一平,陈国阶. 成都市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0,(05) .
[4] 陈国阶. 长江上游退耕还林与天然林保护的问题与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1,(06) .
[5] 何占玺. 黑河流域退耕还林模式——以临泽县为例[J]草业科学, 2004,(01) .
[6] 任继周,万长贵. 系统耦合与荒漠─绿洲草地农业系统─—以祁连山一临泽剖面为例[J]草业学报, 1994,(03) .
[7] 任继周,贺达汉,王宁,朱兴运,李镇清. 荒漠─绿洲草地农业系统的耦合与模型[J]草业学报, 1995,(02) .
[8] 程国栋,张志强,李锐.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若干问题与政策建议[J]地理科学, 2000,(06) .
[9] 兰安军,张百平,熊康宁,安裕伦. 黔西南脆弱喀斯特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分析[J]地理研究, 2003,(06) .
[10] 马祥华,焦菊英,白文娟,焦峰,温仲明.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土壤养分因子对植被恢复的贡献[J]西北植物学报, 2005,(02) .
[11] 闵红,和文祥,李晓明,刘国斌,杨祥.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演变特征[J]西北植物学报, 2007,(03) .
[12]关于推进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若干建议[J]地球科学进展, 2003,(04) .
[13] 王世杰,李阳兵. 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J]地球科学进展, 2007,(06) .
[14] 李世东,刘霞. 东北山地沙地区和京津周围沙地平原区退耕还林区域模式研究[J]防护林科技, 2004,(02) .
[15] 叶志义,阳小成. 陡坡地退耕还林模式[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6) .
[16] 方华,孔凡斌. 火炬松林生物量与叶面积指数模型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3,(03) .
[17] 宋富强,杨改河,冯永忠. 黄土高原不同生态类型区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03) .
[18] 高国雄,李得庆,贾俊姝,胡文忠,刘国强. 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05) .
[19] 温肇穆,梁樑. 马尾松的生产力和营养元素生物循环[J]广西农学院学报, 1991,(01) .
[20] 丁访军,金祺. 喀斯特困难地段退耕还林工程布局与模式[J]贵州林业科技, 2004,(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