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蔡晨辰. 核壳型氧化铝膜包覆活性炭催化材料的传热传质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 2013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1 条
[1] 王思睿. 我国能源状况与政策[J]财会通讯(综合版), 2008,(02) .
[2] 王补宣,韩礼钟,王维城,焦芝林. 同时测定热绝缘材料α和λ的常功率平面热源法[J]工程热物理学报, 1980,(01) .
[3] 王补宣,韩礼钟,邓小雪,方肇洪. 常功率平面热源法加热器热容量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 1983,(01) .
[4] 顾毓沁,朱德忠,朱丽梅,严俊良. 激光加热的周期热流法测量薄膜的热扩散率[J]工程热物理学报, 1993,(02) .
[5] 石勇. 费托合成反应器的进展[J]化工技术与开发, 2008,(05) .
[6] 樊蓉蓉,甘霖,朱炳辰,徐懋生. 异形多通孔催化剂工程研究(III)——12孔及24孔颗粒固定床传热参数测定[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02,(01) .
[7] 朱葆琳,王学松. 填充床层热之传导——床层之温度分布[J]化工学报, 1957,(01) .
[8] 陈裕中,王金波,陈锦文. 用正交配置技术估计固定床内的传热参数[J]化工学报, 1990,(02) .
[9] 甘霖,徐懋生,朱炳辰. 环柱形催化剂颗粒尺寸对填充床传热参数的影响[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000,(03) .
[10] 范兆馨,杨运信,朱炳辰,房鼎业. 乙烯基乙酸酯合成催化剂的有效导热系数和壁给热系数测定[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003,(01) .
[11] 刘玉兰,吴勇强,徐志刚,朱子彬. 固定床有效导热系数的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004,(02) .
[12] 于建国,于广锁,吴韬,潘惠琴,孙杏元. KD306甲烷化催化剂有效导热系数的简便快速测定[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1997,(04) .
[13] 孙启文,潘天舒,房鼎业,朱炳辰. 多孔固体催化剂的有效导热系数[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1993,(01) .
[14] 宋同贵,赵玉龙,张碧江. 浆态F-T法宏观反应动力学的参数估计[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1993,(02) .
[15] 高崇,潘银珍,朱炳辰. 催化剂颗粒有效导热系数实验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1998,(01) .
[16] 饶桂生,高崇,潘银珍,朱炳辰. 测定多孔性固体催化剂颗粒有效导热系数的新方法[J]化工科技, 1998,(03) .
[17] 朱继承,李涛,樊蓉蓉,甘霖,房鼎业. ZA-5氨合成催化剂床层传热参数的测定与应用[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01,(04) .
[18] 苏海全,张晓红,丁宁,杜永,马云,白凤华,曾尚红,于世泳. 费托合成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
[19] 王逸凝,李永旺,赵玉龙,张碧江. 鼓泡浆态床费托合成(FTS)的模拟数值分析(英文)[J]燃料化学学报, 1999,(03) .
[20] 丁富新,张春洁,刘德华,袁乃驹. 固定床催化反应器传热研究[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1988,(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