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 条
[1] 曾向虹. 薛应旂的理学思想及其影响[D]暨南大学, 2007 .
[2] 贾国文. 顾宪成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 2007 .
[3] 杨园园. 东林运动与明代士大夫政治的终结[D]东北师范大学, 2008 .
[4] 刘浏. 阳明学的兴起与中晚明党社政治[D]辽宁师范大学, 2013 .
[5] 王蓉. 德育功利化的历史透视与现实挑战[D]中南大学, 2013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张永刚. 东林党议与晚明文学活动[D]华中师范大学, 2006 .
[2] 金奋飞. 明末东林书院多维透视(1604-1626)[D]复旦大学, 2006 .
[3] 蔡明伦. 明代言官群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7 .
[4] 刘中兴. 晚明舆论传播与东林运动[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8 条
[1] 陈时龙. 晚明书院结群现象研究——东林书院网络的构成、宗旨与形成[J]安徽史学, 2003,(05) .
[2] 杜维明,郑世杰 ,佟佳家. 知识社会中的知识分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6) .
[3] 严正. 论中国传统儒者的生存特征[J]北方论丛, 2007,(01) .
[4] 于述胜. 宋明理学的"本体-工夫"之辨——兼论其教育哲学内涵及理论深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
[5] 安媛. 东林议政的儒家文化背景[J]北京社会科学, 1994,(01) .
[6] 刘会新,武东生. 士、道统与政统——从教化的视角看古代儒士的历史作用[J]长白学刊, 2008,(03) .
[7] 吴观文. 论明代党争的特点[J]船山学报, 1987,(01) .
[8] 葛荣晋. 东林学派和晚明朱学的复兴[J]船山学报, 1988,(02) .
[9] 周桂钿. 独尊儒术,奠定汉魂──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J]船山学刊, 1998,(02) .
[10] 李洵. 明末东林党的形成及其政治主张[J]东北师范大学科学集刊, 1957,(03) .
[11] 牛建强. 明后期政界之纷争──兼论东林学派政争之非直接介入[J]东北师大学报, 1995,(01) .
[12] 张兴吉. 乡官与明代政治生活[J]东北师大学报, 1999,(01) .
[13] 李洵. 明末東林党的形成及其政治主張[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57,(03) .
[14] 李庆. “东林非党论”质疑[J]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4,(03) .
[15] 葛荃. 作为政治人格的狂狷、乡愿与伪君子——以晚明东林诸君见解为据[J]东岳论丛, 2008,(06) .
[16] 樊树志. 东林非党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1) .
[17] 屠承先. 王阳明的本体功夫理论[J]甘肃社会科学, 1996,(05) .
[18] 王锦民. 略释影响晚明思想发展的两段历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 .
[19] 崔宜明. 从传统士君子到现代知识分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 .
[20] 刘少雪. 明代讲会与教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5,(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