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 条
[1] 张书金. 预抽条件下软、硬煤残余瓦斯含量差异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 2011 .
[2] 谢勇强. 低阶煤煤层气吸附与解吸机理实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 2006 .
[3] 孙维吉. 不同孔径下瓦斯流动机理及模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7 .
[4] 黄杰. 无烟煤及无烟煤基活性炭对甲烷的吸附解吸性能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 2007 .
[5] 李杰. 预抽瓦斯钻孔抽采效果沿孔长变化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 2012 .
[6] 陈进朝. 钻孔注氮驱替煤层甲烷影响半径时效特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 2012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 条
[1] 崔永君. 煤对CH_4、N_2、CO_2及多组分气体吸附的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03 .
[2] 马东民. 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 2008 .
[3] 王立国. 注气驱替深部煤层CH_4实验及驱替后特征痕迹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 2013 .
[4] 陈向军. 外加水分对煤的瓦斯解吸动力学特性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 2013 .
[5] 高坤. 高能气体冲击煤体增透技术实验研究及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3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1 条
[1] 马东民. 煤储层的吸附特征实验综合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3,(04) .
[2] 郭彪,侯吉瑞,赵凤兰,于春磊,李伦. CO_2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规律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
[3] 唐书恒,汤达祯,杨起. 二元气体等温吸附实验及其对煤层甲烷开发的意义[J]地球科学, 2004,(02) .
[4] 余楚新,鲜学福,谭学术. 煤层瓦斯流动理论及渗流控制方程的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9,(05) .
[5] 张广洋,谭学术,鲜学福,杜云贵. 煤层瓦斯运移的数学模型[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04) .
[6] 陈昌国,鲜晓红,张代钧,鲜学福. 微孔填充理论研究无烟煤和炭对甲烷的吸附特性[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02) .
[7] 孙可明. 煤层气注气开采多组分流体扩散模型数值模拟[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5,(03) .
[8] 张宛君,邰英楼. 煤层气注井开采数值模拟[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S2) .
[9] 支元恒. 急倾斜CO_2突出厚煤层分层放顶煤开采防治技术分析[J]甘肃科技, 2007,(11) .
[10] 夏德宏,张世强. 注CO_2开采煤层气的增产机理及效果研究[J]江西能源, 2008,(01) .
[11] 赵志根,唐修义. 对煤吸附甲烷的Lang muir方程的讨论[J]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1) .
[12] 周胜国,侯瑞云,郭淑敏. 煤对双组分气体的等温吸附实验方法[J]焦作工学院学报, 1996,(06) .
[13] 张遂安,霍永忠,叶建平,唐书恒,马东民. 煤层气的置换解吸实验及机理探索[J]科学通报, 2005,(S1) .
[14] 李希建,蔡立勇,常浩. 注气驱替煤层气作用机理的探讨[J]矿业快报, 2007,(08) .
[15] 陈代珣. 渗流气体滑脱现象与渗透率变化的关系[J]力学学报, 2002,(01) .
[16] 孙培德. SOLID-GAS INTERACTION MODELLING FOR MINING SAFETY RANG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J]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00,(02) .
[17] 钟玲文,张新民. 煤的吸附能力与其煤化程度和煤岩组成间的关系[J]煤田地质与勘探, 1990,(04) .
[18] 孙培德. 煤层瓦斯流动方程补正[J]煤田地质与勘探, 1993,(05) .
[19] 周荣福,傅雪海,秦勇,叶建平,唐书恒. 我国煤储层等温吸附常数分布规律及其意义[J]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0,(05) .
[20] 赵志根,唐修义,张光明. 较高温度下煤吸附甲烷实验及其意义[J]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