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 条
[1] | 张维. 贵州黔东南州苗族民间法的司法适用[D]广西师范大学, 2012
.
|
[2] | 周守俊. 论藏族习惯法的司法适用[D]广西师范大学, 2012
.
|
[3] | 高庆萍. 农村纠纷解决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2
.
|
[4] | 李生梅. 藏族民事习惯法司法适用状况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13
.
|
[5] | 贾哲. 制度法论创制规则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 2014
.
|
[6] | 付文娇. 融贯性理论视野下的乡土司法[D]昆明理工大学, 2014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 田小丰. 论刑事和解[D]复旦大学, 2012
.
|
[2] | 王庆丰. 民俗习惯的司法适用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2011
.
|
[3] | 陈冬春. 论习惯的力量[D]西南政法大学, 2011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5 条
[1] | 布迪厄,强世功. 法律的力量——迈向司法场域的社会学[J]北大法律评论, 1999,(02)
.
|
[2] | 陈端洪. 排他性与他者化:中国农村“外嫁女”案件的财产权分析[J]北大法律评论, 2003,(00)
.
|
[3] | 舒国滢. 战后德国法哲学的发展路向[J]比较法研究, 1995,(04)
.
|
[4] | 曲彦斌. “判牍”语言的道德力量与“法律文化” 读古今判牍小札[J]博览群书, 2004,(05)
.
|
[5] | 马莉萍. 法律推理的逻辑形式与价值判断的和谐[J]法律方法, 2002,(00)
.
|
[6] | 任莹瑛,李秀群. 法律渊源的方法论意义[J]法律方法, 2007,(00)
.
|
[7] | 孙海龙,董倚铭. 法律发现理论的发展进路 兼论宋鱼水“辨法析理、胜败皆服”审判方法[J]法律适用, 2006,(10)
.
|
[8] | 刘作翔. 习惯的价值及其在中国司法中面临的问题[J]法律适用, 2008,(05)
.
|
[9] | 直面民俗习惯的司法之难[J]法律适用, 2008,(05)
.
|
[10] | 民俗习惯在我国审判中运用的调查报告[J]法律适用, 2008,(05)
.
|
[11] | 陈吉生,金锦城. 公序良俗的非确定性与裁判结果的确定性探析[J]法律适用, 2008,(05)
.
|
[12] | 叶祖怀. 刑事和解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法律适用, 2008,(Z1)
.
|
[13] | 张继成. 法律推理模式的理性构建[J]法商研究, 2002,(04)
.
|
[14] | 李仕春. 案例指导制度的另一条思路——司法能动主义在中国的有限适用[J]法学, 2009,(06)
.
|
[15] | 谢鸿飞. 论民事习惯在近现代民法中的地位[J]法学, 1998,(03)
.
|
[16] | 应松年,何海波. 我国行政法的渊源:反思与重述[J]公法研究, 2004,(00)
.
|
[17] | 陈金钊. 法律渊源:司法视角的定位[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5,(06)
.
|
[18] | 刘巍. 地方立法与风俗习惯[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8,(03)
.
|
[19] | 刘旺洪. 论民间法及其与国家法的关系[J]江海学刊, 2007,(04)
.
|
[20] | 张建伟. 国家转型与治理的法律多元主义分析——中、俄转轨秩序的比较法律经济学[J]法学研究, 2005,(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