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1 条
[1] 唐顺明. 蚕卵和氟中毒蚕体磷脂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0 .
[2] 吴明玮. 白纹伊蚊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片段简并引物PCR、克隆及鉴定[D]暨南大学, 2001 .
[3] 王锡林. 氟致雄性大鼠生殖损害及硒对其拮抗作用的研究[D]郑州大学, 2002 .
[4] 李兴霞. 鸡实验性慢性氟中毒致畸致变的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 2004 .
[5] 刘二龙. 氟诱导原代大鼠肝细胞凋亡及bax基因表达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4 .
[6] 梁大刚. 氟中毒对家蚕幼虫体内谷胱甘肽(GSH)代谢的影响[D]浙江大学, 2004 .
[7] 宁红梅. 高氟低碘对老年大鼠不同脏器细胞DNA损伤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 2004 .
[8] 江琴. 氟对雄性大鼠生殖细胞端粒酶表达影响的研究[D]郑州大学, 2005 .
[9] 任宝华. 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中耐酸相关基因dgk和dltC突变的检测[D]吉林大学, 2006 .
[10] 仲伟丽. 氟砷暴露对儿童智力水平及生长发育影响的调查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 2006 .
[11] 方晓东. 家蝇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三维结构预测分析[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2006 .
[12] 秦港. 公鸡慢性氟中毒生殖毒性研究[D]西南大学, 2006 .
[13] 李加美. 氟对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D]山东大学, 2007 .
[14] 陈艳霞. 家蝇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的克隆、突变、表达与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 2007 .
[15] 柴玉鑫. 嗜卷书虱乙酰胆碱酯酶生化毒理学及其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D]西南大学, 2007 .
[16] 郭晶. 乙酰胆碱酯酶的动力学机制及其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 2007 .
[17] 李凤华. 地方性氟中毒对儿童智力发育的影响及氧化应激机制[D]南华大学, 2007 .
[18] 朱绯. 高氟对斑马鱼造血基因Pu.1和cdx4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 2007 .
[19] 彭霞. 农药靶标乙酰胆碱酯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D]四川大学, 2007 .
[20] 周红亮. 家蚕cyp306a1和bcl-2基因的鉴定及其耐氟性功能研究[D]江苏大学, 2008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3 条
[1] 刘国艳. 鸡氟中毒的毒理学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00 .
[2] 贾丽红. 氟致大鼠肝、肾细胞损伤机制及抗氧化营养素的干预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 2002 .
[3] 向全永. 环境中氟对居民健康影响的危险度评价[D]复旦大学, 2004 .
[4] 施明安. 果蝇和家蝇乙酰胆碱酯酶的表达与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2004 .
[5] 陈松. 与氰戊菊酯抗性相关的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克隆及异源表达[D]南京农业大学, 2005 .
[6] 马彩霞. 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克隆与表达[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
[7] 黄剑. 小菜蛾抗阿维菌素品系细胞色素P450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
[8] 邵红. 地方性氟中毒患者骨骼损害及淋巴细胞基因表达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 2005 .
[9] 尚金燕. 家蚕两种类型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的分析[D]浙江大学, 2006 .
[10] 陈茂华. 两种麦蚜乙酰胆碱酯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5 .
[11] 何琳. 家蚕神经系统靶点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2007 .
[12] 艾均文. 家蚕(Bombyx mori)全基因组细胞色素P450基因结构与进化分析及CYP18A1克隆与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 2008 .
[13] 张永亮. 野桑蚕等酚氧化酶的生化特性、基因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 2008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45 条
[1] 张升祥,王彦文,吴绪东,李春英,宋雪艳. 山东家蚕现行品种耐氟性测定[J]山东农业科学, 2003,(02) .
[2] 陈思怀,刘燕,唐发书. 氟化物对体外培养猪小肠上皮细胞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8,(03) .
[3] 申望,文建凡,孙桂玲,董锦润. 腐生型眼虫Astasia longa两种TIM同工酶cDNA的克隆和分析[J]动物学报, 2004,(03) .
[4] 古巧珍,李亚清. 若干家蚕基础品种的耐氟性测定[J]北方蚕业, 1999,(01) .
[5] 王安皆,娄齐年,周丽霞,张凤林,聂磊,王娜. 家蚕多丝量品种9601×92的耐氟性试验[J]北方蚕业, 2008,(04) .
[6] 朱其顺,许光泉. 中国地下水氟污染的现状及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9,(01) .
[7] 赵建庄,梁桂芝,柴丽娜,安健,何新强,王小勇. 乙酰胆碱酯酶分离纯化的方法[J]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3,(04) .
[8] 张志民,任宝华,张家颖,高心,王成坤. 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中耐酸相关基因dgk突变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05) .
[9] 王小瑜,王相友,孙霞,孙冬霞. 乙酰胆碱酯酶试剂包配方的选择[J]保鲜与加工, 2007,(06) .
[10] 王章娥,吾布力.艾合买提,刘明珠. 家蚕耐氟性遗传与茧丝质性状相关性研究[J]蚕桑通报, 2005,(01) .
[11] 林昌麒,陈克平,姚勤,侯成香. 家蚕耐氟种质的创建[J]蚕学通讯, 2000,(02) .
[12] 徐建峰,周卫龙. 茶叶中氧含量的测定[J]中国茶叶加工, 2002,(03) .
[13] 徐建峰,许凌,周卫龙. 砖茶含氟量国家标准测定方法比较[J]中国茶叶加工, 2007,(04) .
[14] 杨明观,朱根生,姚耀涛. 以氟敏指数作度量指标的家蚕耐氟性测定法[J]蚕业科学, 1992,(04) .
[15] 林昌麒,糜懿殿,姚琴,吴冬秀,魏兆军. 家蚕耐氟显性主效基因的发现[J]蚕业科学, 1997,(04) .
[16] 王章娥,裘智勇,曹志清,刘扣宝,范建奇,孔岳樵. 家蚕品种间耐氟性比较及生化分析[J]蚕业科学, 1999,(04) .
[17] 魏兆军,王章娥,张志芳. 家蚕耐氟性状基因效应分析[J]蚕业科学, 2001,(02) .
[18] 沈兴家,李奕仁,唐顺明,李桂芳,沈雪华. 春秋兼用耐氟蚕品种华峰_(GW)×雪·A的选配[J]蚕业科学, 2002,(01) .
[19] 张士英,冯建琴,陈健康,沈建华,丁农,李玉峰,金卫明. 家蚕春秋兼用耐氟杂交组合华·秋×松·白的选配[J]蚕业科学, 2003,(03) .
[20] 郭定国,林健荣,黄嫔,林忠芬,钟苏苑,邱国祥,李林山,倪惠波,张桂玲,李惠华. 家蚕新品种粤枫三号(五·选×28·32)的育成[J]蚕业科学, 2007,(03) .